冷戰時期美俄競相發展反衛星武器,前蘇聯發展殺手衛星,但未有具體成效。(星球大戰計劃衛星攻擊衛星的概念/維基百科)
外媒2021年6月6日報導,美國在太空軌道發現新的中國反衛星武器,即實驗17號衛星。裝備機械臂的實驗17號(Shijian-17)衛星,能夠機動並攫取另一枚衛星,以便近距檢視,或者將它推至另一軌道,使其墜落在大氣層燒毀。
美國太空司令部(聯合作戰司令部之一)司令迪金森上將(General James H. Dickinson),2021年4月21日在參院武裝委員會表示,北京透過太空與太空攻擊系統尋求太空優勢,特別是裝備機械臂的實驗17號衛星,未來系統可使用機械臂技術攫取其他衛星。中國擁有不同功率的地面雷射系統,能使衛星致盲或損毀。中國還發展干擾與網路空間能力,在軌能力以及地面反衛星導彈。中國利用太空支援其軍事與國家安全目標,將使美國太空資產陷入風險。
太空軍(六大軍種之一)司令雷蒙德上將(General John W.“Jay” Raymond),2021年4月30日接受媒體訪問表示,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威脅是全面的,從干擾通信與導航定位衛星,在軌攻擊衛星,到陸基反衛星導彈。2007年中國摧毀一枚自己衛星,造成3,000多片空間粹碎片。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全球共有3,372枚衛星。其中美國1,897枚,中國412枚,俄羅斯176枚,其他887枚。
實踐17號衛星具備反衛星能力,中國卻宣稱為和平用途的空間碎片觀測技術試驗。實踐17號衛星於2016年11月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5號運載火箭發射。它是一顆同步軌道新技術試驗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採用東方紅四S平台,體重近4噸。實踐17號衛星任務包括新能源、無毒推動技術等試驗,另將進行高軌空間碎片觀測技術試驗。太空碎片由除役、失效空間飛行器形成,對在軌衛星構成威脅。2009年美國一枚銥衛星在俄羅斯中部720公里高軌道,與俄國失效的宇宙2251通信衛星相撞,造成600多片空間碎片。2013年,俄羅斯一枚衛星被中國反衛星實驗的空間碎片擊傷。2021年5月,國際太空站也被空間碎片擊中。
冷戰時期美俄競相發展反衛星武器,前蘇聯發展殺手衛星,但未有具體成效。1980年代,美國研發ASM-135反衛星導彈與空射飛馬座(Pegasus)衛星發射火箭。1985年9月美國空軍一架F-15戰鬥機在高空發射一枚1.2噸的ASM-135導彈,擊落一枚低軌道衛星。1990年代,民間公司Orbital ATK研製飛馬座空射三節固體燃料火箭,由B-52或其他客機運載,將半噸重衛星投入低地軌道。從1990年到2016年,射飛馬座共發43次。美國太空軍2021年6月13日使用一架改良L-1011客機,在太平洋4萬呎高空發射飛馬座火箭,將一枚衛星成功送入軌道。
美國空軍認為,ASM-135反衛星導彈可重開生產線。由於導彈與導向技術的進步,重新生產的導彈,將更可靠、有效與便宜。後冷戰時期,除了中國發射反衛星導彈外,2008年美國一艘神盾艦使用標準-3導彈,擊落一枚美軍失效間諜衛星。
中國發展在軌反衛星能力不令人意外,主要針對美國嚴重依賴太空資產的弱點,或許造成太空珍珠港事件。但美國太空資產仍有質與量的優勢,這場反衛星武器競賽有待持續關注。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