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眾對此一風險有所疑慮時,相關人士應暫時放下自我對「群體免疫」的執著,回歸最基本的「人性關懷」,尊重所有人自己對「打不打疫苗」的判斷和決定。(攝影:蔣銀珊)
台灣接種COVID疫苗後死亡的事件成為焦點,不少原本期待儘快打到疫苗的長者,據說因而稍稍卻步。其實任何醫療處置都有或高或低的風險,所有攸關生命的決定都該尊重當事人自己的意願;了解適當資訊之後,任何人都有權利為「打不打COVID疫苗」做出「自己的決定」。
日前媒體報導許多人飛往美國打疫苗,可見美國疫苗供應無虞。在我所旅居的美國屬地關島,來自聯邦政府配發的疫苗確實源源不絕,但即便如此,已經開打疫苗滿半年的關島,全人口僅48.7%已「完全接種疫苗」(打了一劑嬌生疫苗,或其他廠牌打完兩劑);施打順序一直是「優先再優先」的65歲以上老人,「完全接種」率也只有48.5%。
我一個關島本地人朋友六十多歲了,而且任職於關島重要機構,他就一直對疫苗風險有所疑慮,至今還沒打。我在關島的另一個朋友四十多歲,來自紐約,他說他一向排斥「打針」,所以除非有「口服」的COVID疫苗,否則他絶對不會接受任何COVID免疫方法。
心心念念「群體免疫」的人,一定會對上述關島的疫苗施打率感到憂心,但事實上,關島去年11月疫情最嚴竣時,上百名重症患者「同時」需要住院搶救,讓關島僅有的三家醫院幾乎崩潰;而去年12月中旬開打疫苗至今,即使接種率僅如上所述,最近一個月的COVID住院病例都控制在五人以下。
此外,關島從明天(6/19)開始,就要開放讓已經「完全接種疫苗」的外國人「免隔離檢疫」入境;甚至沒打疫苗的人,若持有入境前三天檢測的PCR或快篩陰性報告,也可以「居家(或在飯店)自主健康管理」就好。由此可見,即使全人口的「完全接種」率只有48.7%,但關島疫情已明顯平緩到「居民普遍感到安全」的程度。
其實不只關島如此,全美國也呈現相同的趨勢。美國五月起陸續釋出「捐贈疫苗給世界各國」的訊息,這當然代表美國國內的疫情控制已達令人滿意的成績,但截至5月30日,美國全人口「完全接種疫苗」的比例其實只有40.7%。
因此,當注射疫苗後死亡的疑似案例浮現,大眾對此一風險有所疑慮時,相關人士應暫時放下自我對「群體免疫」的執著,回歸最基本的「人性關懷」,尊重所有人自己對「打不打疫苗」的判斷和決定。
對決定「暫時觀望」的民眾,尤其是上了年紀的長者,相關單位應該轉而提醒他們「加強自我防護」,比如說,嚴格做好個人衛生,全面減少與人接觸(甚至家人之間的接觸都要減少);不得不與人接觸的時候,則務必戴好口罩(甚至要戴上手套和透明面罩)。
另外,歐美的研究去年就已經發現,體內維他命D不足者,比較容易感染COVID;即便相關科學證據還不是百分之一百充足,可是補充維他命D畢竟有益無害,所以英國政府仍決定從今年一月開始,免費提供維他命D給全國兩百五十萬老人補充長達四個月。因此,台灣暫時不想打疫苗的長者,不妨每天補充維他命D至少400 IU,為自己多加一層保護。
※作者為美國 HSVG公益行動公共衛生計畫處處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出,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