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核四就不限電?蔡中岳:800億投入儲能、綠電的效益更高

邱家琳 2021年06月24日 09:18:00
台電核四廠。(取自台電官網)

台電核四廠。(取自台電官網)

今年5月,台灣遭遇2次分區限電,讓能源議題再次掀起討論高峰。擁核人士喊出缺電、備轉容量嚴重不足,應重啟核四的言論,反核團體痛批是造謠,這也使得即將到來的重啟核四公投有了新變數,究竟興建核四能否解決限電危機?

 

「拿核四出來討論,我覺得是在打假球。」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直言,大家要認清現實,核四最快也要2030年才能發電,還得花費至少800億來興建,而且還蓋在斷層上,更別說有核廢料要處理,將800億投入儲能設備或再生能源,都遠比繼續蓋核四的效益高,時間也比較短。

 

蔡中岳也強調,確保電力穩定供應,不是蓋一個電廠就能解決的問題。他傾向透過需量競價機制、儲能設備、智慧電網、智慧電表與電價調整等措施多管並進,讓供電穩定,尤其在這兩次分區限電的意外之後,這些方法更應該被討論,不要覺得「重啟核四」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才沒有這種事。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資料照片/羅佳蓉攝)

 

 

針對擁核團體質疑備轉容量嚴重不足,蔡中岳指出,極端氣候因素應納入電力供需預估,但備轉容量的計算方式可能也要做一些調整。台電現在碰到的狀況是,就算沒有水,但按照備轉容量的法規,只要有水力發電設施就要列入備轉容量,這看起來是法規的問題,而不是台電估算有誤。

 

 

需量競價機制應提早進場

 

綜合專家學者分析,513停電與人為疏失、電網安全有關,又因為缺水,無法緊急應變;517停電則是因為用電需求增加、夜間負載超乎預期,歲修排程造成可用的主力機組不足,再加上興達電廠1號機意外故障,才造成供電不穩。若搭配需量競價機制、加速儲能設備設置、裝設智慧電網與智慧電表等措施,就能有效解決限電危機。

 

就蔡中岳的觀察,528用電量創下歷年最高的紀錄,519、521的用電量也都比517來得多,卻沒有因此限電,代表台灣的發電設備足夠,只是電力沒有調度好,沒有撐過夜尖峰負載。他建議,政府應加強輸配系統、積極提升電網安全,而用電吃緊時,需量競價機制也應該更早、更謹慎地進場,讓尖峰用電得以抑制。

 

「無論支持哪種發電方式,甚至繼續使用核電,提升電網安全都是根本之計。」蔡中岳表示,電網安全非常重要,若電網故障發生在核電廠旁邊,造成核電廠跳機、輻射外洩等意外,風險都將由台灣人共同承擔。

 

513停電,台北市萬華區受到影響。(蔣銀珊攝)

 

 

需量競價機制於2015年推出,是透過折扣或價格機制,引導用戶改變用電習慣,紓解尖峰負載的方案。當台電預見供電吃緊,隔日備轉容量可能不足、小於或等於6%時,即可啟動該機制,工業用戶節省的電可以賣回台電,換言之,省下越多電量,就能獲得更多優惠。

 

蔡中岳也提及,在513停電的情境中,若運用需量競價機制,節制用電端的需求,讓供給大於需求,就能提早復電。需量競價機制也很考驗台電的調度能力,517有機組故障,夜晚沒有太陽光電、又缺水,就應該預估到會發生問題;當其他發電端無法支援,就得讓需量競價機制提早進場,減少工業端的用電需求,才有辦法解決問題,而517就是沒有撐過尖峰時刻。

 

 

儲能設備可緩解夜尖峰負載

 

除了需量競價機制外,增設儲能系統也能緩解夜尖峰負載的問題。用電尖峰負載過往大多落在白天,但隨著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太陽光電,在天氣最熱時,發電量也越多,供電較有餘裕,反而是夜間的「次尖峰」拉緊報,晚上6點到8點的供電較為吃緊,若有足夠的儲能設備,白天就能先用太陽光電充滿儲能電池,等到夜尖峰再來放電使用。

 

針對台灣目前規劃59萬瓩儲能量,蔡中岳坦言,他覺得不太夠,若儲能設備要讓電力調度更穩定、足以因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可能需要再多一點。再加上,政府宣布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屆時再生能源比例可能提高到90%,儲能設備現在做起來都不會是浪費,往後都會有需要。

 

台電金門夏興電廠儲能系統。(取自台電官網)

 

 

「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不是一個問題,而是應該要處理的一種特性。」蔡中岳表示,或許很多人會質疑,為何台灣不繼續使用傳統發電機組,24小時都能隨時發電,但問題是全球朝向乾淨的再生能源發展,各大廠商也都被要求使用綠電,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問題。

 

蔡中岳也強調,若要增加再生能源的供電穩定性,不只可以透過建構智慧電網、加速儲能設置,還能運用天然氣機組。在傳統的發電設備中,天然氣是最適合與再生能源互相調度的,從零到滿載,約只需要1至4小時。他期盼台灣能源轉型後,可以有更多再生能源,同時有天然氣強化電力調度的彈性,這件事是很重要的關鍵。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