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中國非蘇聯2.0 拜登聯盟抗中難奏效

王昱培 2021年06月29日 00:00:00
在美國力推「抗中」戰略下,歐洲國家「抗中」態勢仍不強烈。(湯森路透)

在美國力推「抗中」戰略下,歐洲國家「抗中」態勢仍不強烈。(湯森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結束為期8天的歐洲訪問,因此行多場峰會的公報聲明皆「劍指中國」,有論者即主張「國際抗中聯盟」已成,然依筆者陋見,基於政治與經濟雙重因素,歐洲諸國與俄羅斯實難與白宮齊心抗中。

 

詳加檢視此行達成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聯合公報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公報內容,發現歐洲國家的抗中態勢難謂強烈。首先,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聯合公報雖提及新疆與香港問題,但僅空泛呼籲中國尊重兩地的人權與自由,未具體譴責中國對新疆的種族滅絕,對壓迫港人言論、新聞自由的暴行更隻字未提,在強迫勞動方面亦未直接點名北京,足見措辭的抗中力道大有保留。

 

其次,北約(NATO)峰會公報79點中,只有3點提到中國,且對中國的表述相當「節制」,把併吞克里米亞,對西方國家進行駭客攻擊的俄羅斯描述成「威脅」,對擴張核武軍備的中國僅視為「系統性挑戰」,甚至表明北約盡可能與中國保持建設性對話,並在與聯盟相關領域及氣候變化等方面歡迎中國共同參與,兩相比較,歐洲國家顯然主要聚焦俄羅斯侵略問題,而對中國尚有對話與合作的空間,比起七大工業國集團(G7)公報聲明對中國採取「道德呼籲」的軟姿態,北約(NATO)峰會公報更明確稀釋「抗中」成分,在在顯現歐洲抗中態度與白宮存在重大分歧。

 

為何在美國力推「抗中」戰略下,歐洲國家「抗中」態勢仍不強烈?首要原因自然是中國市場的龐大經濟利益,如表明中國是可合作對象的德國,中國多年來即是該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歐洲國家更需要倚靠中國市場來重振衰跌的經濟,自然不願公然開罪中國;而在地緣政治上,中國未鄰近大西洋,對於歐洲的安全威脅遠不如俄羅斯或中東來得直接,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於峰會受訪時就表示,無意與中國重啟冷戰。

 

回溯歷史,北約是成立於美蘇冷戰時的集體防衛組織,主要目的是防止蘇聯侵略歐洲,俄羅斯於2014年入侵烏克蘭後,持續沿歐洲邊界加強軍力部署,承接蘇聯成為北約頭號公敵,歐洲各國光戍守俄羅斯都疲於奔命,遑論管到遠在太平洋的中國,法國總統馬克宏就表示北約需要制定針對俄羅斯的戰略,中國不應是北約優先考慮的對象,顯見在歐盟扮演要角的德法兩國,將中國視作「合作夥伴」的傾向遠高於「地緣威脅」。

 

又在拜登與普京高峰會落幕後,輿論紛紛熱議美國仿效1970年代「聯中制蘇」策略進行「聯俄制中」的可能性,然而,彼時「聯中制蘇」策略之所以奏效,源於中蘇雙方於1969年因黑龍江流域的珍寶島歸屬問題引發武裝衝突,致使中蘇交惡,給予美國操縱空間,如今中俄關係不僅未見明顯破口,近年更頻頻舉行聯合軍演;而日漸惡化的美俄關係在雙方元首對話後,在網路攻擊、俄羅斯異議派人權等議題仍存歧見,不見改善關係的可能,更遑論聯手抗中了。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提到中國與蘇聯大不同:「美蘇核武器競爭上,蘇聯敗在有軍事技術能力,沒有經濟能力,但中國除了是重要軍事強國,還是巨大的經濟強國。」,蘇聯解體肇因於其計畫經濟體質疲弱,GDP不到美國四成,受美國與北約聯手的軍備競賽拖垮崩解;然而,今日中國與北約或俄羅斯間並無地緣衝突,且中國的GDP高達美國七成,歐洲國家及俄羅斯想復甦經濟還需要仰賴中國市場,在政治與經濟雙重利害考量下,自然不願與白宮聯盟抗中。

 

※作者為前監獄教誨人員

關鍵字: 拜登 抗中 北約 G7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