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太防線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何「重返東南亞」。(越南街景/湯森路透)
拜登時代的對中政策之一,就是在安全問題上,建立西太平洋的「抗中朋友圈」。美國以五眼集團、四角安全對話(QUAD)、東亞軍事同盟條約體系、拉攏歐盟、引入英法德等在太平洋有傳統利益的歐洲海洋國家等工具,在中國周邊佈陣,拉成一條環繞東亞、東南亞、南亞在内的「印太防線」。然而,這條防線並非沒有缺陷。在邊緣地帶,它存在兩大缺口,北方的韓國,南方的紐西蘭;在核心地帶,它必須「重返東南亞」,在東南亞找到可靠的夥伴。
韓國是美國印太體系的北部缺口。美國在韓國雖然駐有重兵,然而「印太四角」卻拉不上韓國成爲「五角」。歐巴馬和川普時期都曾想把韓國和日本拉在一起,打造「東亞北約」,結果韓國對此不感興趣。
韓國不肯在中美之間站隊,有三大原因。首先,朝鮮因素。其他印太國家感受到的最大威脅是中國,但韓國的最大威脅是朝鮮。第二,日本因素。左派文在寅政府重新惡化了在朴槿惠政府時期大大改善的日韓關係。文在寅否認了朴槿惠與日本簽訂的慰安婦最終解決協議,又激化了日韓之間的竹島/獨島矛盾,更在供應鏈問題上互相制裁。這些矛盾若不緩解,韓國很難加入日本有份參與的安全體系。第三,中國因素。中國是朝鮮背後最大的支持者,韓國首先就因此不能太和中國關係搞僵。
此外中國與韓國經濟結合非常緊密。中國不但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更是韓國最重要的貿易順差來源。韓國與中國有這樣的貿易結構,注定了韓國必然不能太過得罪中國。更何況,美中關係惡化後,中國就有意拉攏韓國。「薩德事件」裏,中國放鬆制裁。中韓雖有「離於島」(中國稱蘇岩礁)之爭,但該地掌握在韓國手中,而且中國也沒有激化這種爭議。中國在各個場合還經常强調打日本牌,强調和韓國的共同利益。
由於以上因素,美國要拉攏韓國對抗中國一點也不容易。但在四月文在寅訪美行程中,美韓關係取得巨大進展。在會後雙方發表《美韓領袖聯合聲明》中,除了趁著韓戰七十周年緬懷戰爭情誼、承諾同盟關係不變等「例牌」外,還有非常多的實質性内容,包括授權韓國生產莫德納疫苗;承認川普時期朝鮮問題上的「進展」,對朝將採用「調整過和可行的」(calibrated and practical)的外交手段,暗示不再堅持「完全可驗證不可逆地棄核(CVID)」的談判先決條件;終止了限制韓國發展導彈技術的《美韓導彈指南》等。文在寅也回饋科技戰中站隊美國、承諾改善日韓關係等(包括不再反對日本把處理後的核廢水排入大海)等。
最令中國生氣的,或是在美韓宣言中寫入「强調保持台灣海峽的和平和穩定的重要性」。總之,正如文在寅所言,會談成果超出預期,在深度和廣度上全面提升了美韓關係為「全面同盟關係」,奠定了拜登時代美韓關係的框架。可以說,經過這次訪問,美國印太防線的北方已開始修補了。
印太防線的南方缺口是紐西蘭。表面看,紐西蘭距離中國是如此遙遠,有它沒它都影響不了美國的佈局。其實不然。
中國要挑戰美國,就要成爲海洋大國。中國外海是黃海、東海和南中國海,以外就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積極擴充政治和軍事勢力是中國的國策。美國的太平洋防線,以所謂「第一島鏈」(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等)和「第二島鏈」(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馬利安納群島、關島、密克羅尼西亞、帕勞、新幾内亞等)為前線。在以往,美國不太擔心有人能突破兩重防線。然而,隨著中國海軍的壯大,第二島鏈也不太保險,第三島鏈開始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第三島鏈大約指從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基里巴斯群島、美屬薩摩亞、斐濟、一直延伸到澳洲、紐西蘭等地。
與一直精心架構的第一、第二島鏈不同,前兩者絕大部分都是美國屬土、聯係國和盟國,第三島鏈上還有很多不太確定的國家。另外,第三島鏈已深入到南太平洋,有很多小國。中國近年來積極在南太平洋開拓,有的就在第三島鏈上(如索羅門群島、薩摩亞、基里巴斯等),有的更繞過第三島鏈,進入「美國後方」。美國如何鞏固在南太平洋的領導地位,對美中對抗非常重要。而紐西蘭就是美國不可缺少的幫手。
太平洋的海洋大國,北部是美國、日本和俄羅斯,南部是美國、澳洲、紐西蘭、法國和英國。其中,澳洲和紐西蘭都屬於大洋洲,美國在南太平洋有屬地美屬薩摩亞、法國有海外領土(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瓦利斯和富圖納),英國有皮特肯群島,還有好些英聯邦國家。紐西蘭是大洋洲第二大國(澳洲之後),更何況除了本土外,還擁有南太平洋的不少島嶼(如托克勞Tokelau、庫克群島Cook Islands、紐埃Niue),以及對南太平洋不少小島國家有傳統影響力。中國近年積極向南太平洋滲透,如果紐西蘭不站隊美國,就成爲南太平洋防線中的漏洞。
本來紐西蘭既是五眼集團中一員,又和美國有「美澳新安全條約」(ANZUS),又同是原先以白人爲主的英語國家,理應天然是美國盟友。然而,在左翼工黨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的帶領下,紐西蘭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卻成爲「美國陣營」的不和諧音。外長馬胡塔(Namaia Mahuta)在4月發表演講時抱怨,美國有意把五眼集團這個情報同盟提升到政治聯盟,認爲應維持僅是情報同盟的水平。紐西蘭國會拒絕追隨美國和歐洲多國把新疆維吾爾人遭遇定義為「種族滅絕」,只決議中國在新疆「嚴重踐踏人權」。阿德恩在歐克蘭舉行的中新工商峰會中還表示,中國對紐西蘭經濟很重要,雖然紐西蘭與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分歧難以調和,但不應當影響中新關係;她只會「私底下」向中國領導人討論這些問題。顯而易見,這是中國最歡迎的。
紐西蘭對中國的這種態度有幾個原因。
第一,紐西蘭和中國相對遙遠,國家又長期承平,毫無外來威脅。同時,它也是五眼集團中被中國滲透最淺的一個,對中國崛起的認識和憂患意識都嚴重不足。五眼國家中,澳洲與加拿大受中國滲透最嚴重,社會反彈就高得多,美國和英國都是大國,底子足夠厚。可是要看到,紐西蘭人口少(五百萬左右),如果中國積極滲透的話是輕而易舉。到時,紐西蘭可能連提高警覺的機會也沒有。
第二,紐西蘭在五眼中一向是和美國最疏遠的國家。「美澳新」三國軍事同盟從二戰後就開始,但其實三條邊缺一條:美澳、澳新分別有軍事義務,但美新之間在1980年代因紐西蘭禁止核武器,美國已中止對紐西蘭的防衛義務。兩國軍事關係名存實亡,三國軍事關係就靠澳大利亞作爲中間人維繫。
第三,左翼工黨政府在位,在對中問題上還沿用過去幾十年的傳統思路。其一,認爲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而左翼政府多數對發展中國家有「同情心」。其二,支持「全球化」,認同經濟關係應更緊密,當然實際上,紐西蘭和中國的經濟關係也比較緊密。其三,認爲「經濟和政治應該分開處理」,可以一面談經濟,一面處理人權問題上的不同意見。東南亞國家還有「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騎牆,但紐西蘭安全暫時無虞,更是「經濟靠中國」佔壓倒性優勢。
很明顯,如果紐西蘭的「漏洞」不補上,那麽美國印太防線就堪憂。
當然,美國印太防線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何「重返東南亞」。
在川普時代,美國的印太佈局就一直有很顯著的缺失,在對抗的最前沿——南海,美國陣營缺乏「内線」,沒有東南亞國家的穩定支援,南海對抗中缺乏支點。這樣,「自由航行」再多,軍事演習再頻密,也雷聲大雨點小。在外線「印太四角」成型之後,「重返東南亞」這個「内線」將會是美國的重要目標。
美國在東南亞有傳統勢力。以軍事同盟而言,有美菲軍事同盟條約,英聯邦五國聯防組織(英澳紐馬星),美星有「戰略框架協議」(「Strategic Framework Agreement)等,以前還曾有「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1977年解散)。然而,這些防務協議不是級別不夠高,就是處於「休眠」狀態。
東南亞國家那種「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不希望選邊」之説,實質是希望左右逢源。這更有利中國。畢竟,經濟是日常,是眼前利益;安全不是每天都要面對的。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遠見,只要沒有即時的威脅,就很容易「經濟壓倒安全」。經濟來往是互利的,但當一個國家與另外一國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的時候,大國(中國)就越來越有用經濟影響這個國家政策的能力。東南亞國家正面對這種境況,在疫情開始之後,東南亞更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兩地經濟關係史無前例地緊密。
美國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東南亞國家在民主法治人權上都有不少缺失,美國要面對「支持民主」還是「團結抗中」的兩難。柬埔寨是中國的勢力範圍。老撾(也是中國勢力範圍)和越南都是共產主義國家,緬甸最近軍人政變上臺,泰國政府是2014年上臺的軍政府,菲律賓杜特爾特推行「法外處決」。菲律賓、泰國、緬甸這幾年都和中國友好,美國在民主人權上的立場是無法拉攏它們的重要因素。
在疫情時代,中國更用上了疫苗外交,特別是印尼這個東南亞第一大國。中國的疫苗公司與印尼合作,中國提供疫苗,印尼則提供樣本和臨床數據以供中國開發和申請認證。菲律賓大量使用中國疫苗,柬埔寨的疫苗更是中國全包。美國在疫苗外交中,由於種種原因,出手太慢,遠遠落在中國後頭。
美國的重返東南亞計劃可謂阻力重重。當然,美國也不是毫無機會。最大的轉折或許是菲律賓明年的總統選舉。另外,美國疫苗外交畢竟好牌在手(但不會打),如果打得好的,那麽後來居上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作者為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