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同茲文教基金會拍攝「星星之火:新聞人的一生志業」紀錄片,探討新聞媒體的困境。(擷自蕭同茲文教基金會)
由台灣媒體界元老葉明勳創辦的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近日拍攝紀錄短片「星星之火:新聞人的一生志業」,遍訪國內傳統媒體與新興網路媒體經營者,探討全球媒體營收遭數位平台掠奪及壟斷下,台灣新聞產業面臨的挑戰及因應,從「緬懷先賢,尋找初心」出發,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期許新時代的新聞人,本於初心找回新聞媒體的價值,走出新的道路。
「永遠要相信抬頭就可以看到天上有星星,星星也許光很微弱,星星就是老派價值的典範;要抬頭,要尋找典範,你才可以找到我們自己當代的座標。」《上報》董事長王健壯受訪時,以星星的微弱光線形容新聞價值與典範,期許現在的新聞人在點擊率的壓力下,找回當初踏入新聞界的初心。
王健壯提及,台灣現在經營媒體的人,大概只把媒體當成一個產業在經營,而不是當成一個志業去實踐,「這造成一個結果,就是志業本來應該是媒體的核心,我們現在卻把核心給丟掉了、給忘掉了。」
這支「星星之火:新聞人的一生志業」短片拍攝團隊, 透過走訪第一線新聞從業人員,深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與剛停刊的《蘋果日報》等傳統媒體本營,了解現今傳統媒體邁入數位化的運作過程;同時也探訪新興網路媒體《上報》、《報導者》、《關鍵評論網》等單位。
採訪團隊與這些媒體高階主管面對面訪談,了解台灣新聞產業當下面臨的挑戰及因應方式,凸顯不同世代新聞人的風格典範,盼能啟發新一代的新聞人,在嚴峻挑戰中不失去希望,把文明帶向更美好的未來。
前《自立晚報》社長吳豐山開宗明義指出,「媒體的核心價值其實沒什麼好爭論,就是以公正、正確的報導,去滿足閱聽人知的權利並形成輿論,藉此推動國家社會的進步」。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也認為,新聞產業是文化產業,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新聞其實是一種信任的商品,它必須要具有一種閱聽眾跟媒體間的信任度,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任度,可能影響它的存在價值、甚至是經濟價值」,胡認為,媒體與閱聽眾間的信任挑戰,是目前新聞產業衝擊最大的部分。
《中國時報》總編輯王銘義指出,整個台灣傳統媒體面臨的是一個滅絕式的生存困境,「在這種混亂的媒體生態中,傳統媒體如何能夠保有競爭力,應該是怎麼把內容做好」,他認為,想找回傳統媒體的競爭優勢,就是把它的權威度、信任感找回來。
媒體專欄作者黃哲斌直接點出,「過往那種暴龍的大媒體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個時代真正的暴龍是臉書、Google,新聞媒體要比體型、比蠻力,是比不過他們的」,黃認為,新聞媒體應迅速轉換角色體認到這個客觀現實,然後進入一個迅猛龍的心態,思考如何善用資源,協調合作,誠實去面對這個客觀環境後,才有辦法適應這個數位時代,讓自己演化成下一個時代的新物種。
《自由時報》副總編輯兼電子報中心執行長黃嘉瑞也坦言,數位媒體時代真正的總編輯是臉書這些平台,「他們應該算是霸權、數位平台的霸權,他們才是總編輯,決定了你(讀者)要看什麼」。黃認為,這些平台演算法拿走的不只是新聞媒體的營收,還有對新聞價值觀,「我們自己永遠用我們新聞人的老靈魂在對抗科技人,怎麼可能贏得過他們?所以應要大量引進一流的科技人才,用科技的思維去改造新聞產業,用另一個方式去建築出能夠捍衛新聞價值的那道高牆。」
至於剛停刊的《蘋果日報》前社長陳裕鑫則鼓勵年輕人,「對有勇氣進入新聞這個行業的人,我覺得現在是一個最好的時機。雖然你會看到一個最艱困的時期,但若你找到突破困難的方式,可能是最創新的方式,當你突破了,你會寫下一個從來沒有人寫下的紀錄。」
蕭同茲文化基金會40餘年來關心台灣新聞媒體環境,且致力於協助培養新聞人才,為因應時代變遷,該基金會今年7月起架設網站平台,並傳承蕭同茲當年電報電訊的通訊社精神,以紀錄片以及網站形式延續其傳承,盼能利用基金會網站此一「星星之火」,在這個轉型的時代裡,點燃新聞媒體的燎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