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是北台灣最大的糧倉。(桃園市政府提供)
桃園是北台灣最重要的糧倉,農地遼闊,約有4.8萬公頃,其中稻作種植面積占1.65萬公頃,稻米產量每年超過8.3萬公噸。然而,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台灣各地久旱不雨,面臨嚴重水荒,桃園水情也逐漸吃緊,到了今(110)年5月,石門水庫的蓄水率更是有史以來第二低,只剩下7%,所幸市長鄭文燦有上一回抗旱的經驗,在疫情期間仍超前部署,透過「開源、節流、調度、備援」方式為抗旱作準備,減緩對農業用水的衝擊,讓桃三灌區的稻米產量得以不受影響。
水是國家重要資源,為避免水情吃緊影響民生、工業、農業,在去(109)年9月,桃園的水情預警燈號由正常的藍燈轉為提醒的綠燈時,市長鄭文燦成立「桃園市旱災緊急應變小組」監控水情,並舉行34次抗旱會議,與中央共同研擬對策,包含水源全力調度、抗旱整備、農業節水與產業節水,以及提早整備可調配用水等措施。
(延伸閱讀:石門水庫大進補 估總降雨收益415萬噸「2月以來最佳」)
為進一步讓石門水庫喘息、緩解供水壓力,桃市府利用埤塘、河川、地下水與放流水等多元的水源,支援民生與產業次級用水,更核發全國首件自行取用放流水同意書,鼓勵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每天開源出水量約70萬噸左右,達石門水庫出水量50%,有效延緩蓄水量下滑情形。
同時,桃市府也積極配合中央政策,去年第二期作、今年第一期桃竹苗地區1.9萬公頃停灌,並實施停灌補償措施。為顧及農糧生產,桃市府持續調度水源,使桃園第三灌區一期作自今年2月開始供灌,取用埤塘水源,並在新街溪、老街溪等河川設置抽水機,每日抽水6.91萬噸進行灌溉,以確保農糧生產順利,更減緩石門水庫耗水量。
而為了加強農業用水效率,桃園亦積極與水利署、農業工程研究中心通力合作,研究滴灌、旱灌等技術,發展更節水的農業灌溉設施,讓水資源使用效率再提升。
即使是在水情吃緊時,桃園新屋、楊梅與接近新竹湖口一帶的桃三灌區,稻作超過7,000多公頃農田,仍藉由錯開整田期、分區輪灌、間歇灌溉、精準灌溉、夜間調水、回歸水再利用及抗旱井抽水等抗旱措施,辦理第一期稻作節水供灌,讓桃三灌區從耕田、抽穗,到目前接近收成,產量未因嚴峻水情而受影響,在今年7月中旬開始收割。
從去年起,持續抗旱工作近9個月的時間,桃園水情曾從提醒綠燈,調整為減壓供水的黃燈,後續更變為減量供水的橙燈。桃園積極透過調度、備援、加強開源節流等措施,加上今年6月梅雨鋒面降雨挹注石門水庫,終於讓蓄水量從7%回升至70%,順利度過缺水危機。未來桃市府將持續有效調配水資源,並發展本市農業,積極推動農業品牌化及高值化,展現桃園強而有力的農業實力!
(延伸閱讀:石門水庫蓄水率突破到70% 鄭文燦:我們順利完成任務了)
桃園市政府廣告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