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民進黨如果想挽救支持率,當務之急不是強硬辯解,跟對立的政客你來我往。(湯森路透)
近日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出爐,民進黨政黨認同度崩跌,流失的支持群體大部分轉向不表態,少部分轉向民眾黨。已有不少觀察家指出民眾黨這波異軍突起與當年韓流的類似性,但比起動不動就「出征」的政治狂熱者,中性不表態的群體其實更值得留意。
聲量不是一切,韓國瑜當初在高雄市長大選勝過陳其邁,靠的並不是那些聲量極大的狂熱支持者,而是更多默默不發聲的中青年群體。是這個群體讓蔡英文在總統大選勝過了韓國瑜,也是這個群體讓罷韓得以成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比起網路空戰,網紅名嘴口水戰,能不能讓人民更快回復正常的生活狀態才是關鍵。標準是要跟自己比的,執政黨要比的是今年五月以前的台灣,而不是其他國家如何如何,那些離一般人都太遙遠,再怎麼強調台灣以兩個月不到的速度壓制住這波疫情,是國際防疫資優生云云,宣傳效果也相當有限。
回頭看前述沉默的中青年群體,所謂的七八年級生。這個群體的發展是高度分化、兩極化的,可能同樣都是好學校出身,學業成就也差異不大,但因家庭背景、大學選系的一念之差、出社會後的機緣巧合,使得往後發展與成就的兩極化。
此外,這個世代的成就也普遍不如父母,導致相對剝奪感的因素會更明顯,對分配正義的議題也會更加敏感,環環相扣,又扣回了最近疫苗分配的點上。
民進黨如果想挽救支持率,當務之急不是強硬辯解,跟對立的政客你來我往,互相指責,這只會模糊焦點,正中對方下懷,因為吵到後來,往往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與其如此,不如身體力行,盡早讓大眾的生活回復常態(即便不完全等同於今年五月前的生活),不要再開更多的戰場,拉長戰線只會更容易落人口實。
長期來看,執政黨需要再一次的省思:是否因為五月前的高支持率驕傲了,懈怠了,認為政策可以獨斷決行不經公共討論審核了。不分黨內外,對立的、多元的觀點都是可容忍,而且必要的,可以討論的,在罵之前,先想想「敵人」是否只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幻覺,是否對方真的完全無法溝通,不可理喻?
謙卑、謙卑、再謙卑,莫過如此。
※作者為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