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三份防疫成績單 台灣排名差很大

李濠仲 2021年07月17日 07:00:00
牛津大學學者製作了「生活嚴格指數」圖,兼及圖示和量化各國防疫鬆緊程度。(圖片擷取自牛津大學Our World in Data)

牛津大學學者製作了「生活嚴格指數」圖,兼及圖示和量化各國防疫鬆緊程度。(圖片擷取自牛津大學Our World in Data)

台灣出現社區感染後,前不久出刊的《經濟學人》和《彭博社》都有相關疫情評比,且台灣的排名都不再亮眼,甚至還殿後。像是《經濟學人》對全球50個國家疫情下生活的「正常指數」排序,台灣僅排在馬來西亞之前,是倒數第二。至於《彭博社》針對全球53個國家(規模超過2千億美元經濟體)所進行的「全球防疫韌性排名」,台灣則從早先的第5名滑落至今年6月的第44名。

 

無論《經濟學人》還是《彭博社》的評析,著重的是目前一地生活的自由度,包括大眾運輸使用率和過去常態的對比,以及民眾原本享有的外出休閒時間和娛樂場域被設限多寡,另外就是居家辦公人數比例,最主要是商業活動有多大程度停擺。《彭博社》則再加上「疫苗接種率」對上述活動的交互影響。簡而言之,封鎖愈嚴格,代表生活愈不便,生活愈不便,排名就會愈低。

 

因而,藉由這些條件的對照,《彭博社》將不再強制戴口罩、疫苗覆蓋率超過五成、人民開始自由出遊的美國排在第一位,並預測美國今年的經濟成長將大幅邁進。另外則和《經濟學人》一樣,並未把一地確診數和死亡人數列入觀察,主要原因在於其報導所欲呈現,是當面對疫情時,一個國家究竟願意犧牲多少正常生活,「防疫好壞」(是否有效阻卻病毒傳播)顯然不是《經濟學人》和《彭博社》的重點,台灣排名落後,自然和今年中爆發社區感染,隨即祭出「三級警戒」有關。

 

但同一時間,德國的《明鏡》周刊其實也有一篇類似的報導,其觀察時序並不著眼當下,而是從2020年1月全球疫情翻上檯面後迄今的長期變化,由此對比世界上154個國家應對病毒危機的表現。台灣在《明鏡》裡的排行,則又被擺在第5位的前段班(芬蘭第1、盧森堡第2、挪威第3、丹麥第4)。美國位居42位,印度排到了第149名。

 

《明鏡》的衡量指標,明顯有別於《經濟學人》和《彭博社》,主要在所謂的「超額死亡率」(一時段內實際死亡率與預期死亡率的差距),這部分台灣和挪威、丹麥皆呈現負值,為表現最佳的一組。也就是說,若著重當下的自由度,台灣確實因為眼前行動受限而不受好評,但若以過去一年多來對當地人生命的保護,台灣又有了好成績。

 

另外,《明鏡》也參酌了牛津大學學者製作的「生活嚴格指數」圖,它兼及圖示和量化各國的防疫鬆緊程度。比方說,美國在這份圖表中綜合得分是23.61分,台灣是71.3分(六月以後三級警戒推高了分數),日本是50.46分,韓國是50分,分數愈接近100,表示防疫作為愈嚴格,也就是「愈不自由」,距離100分愈遠,也就是過去一年多來過得愈自由,那麼,以《經濟學人》和《彭博社》的視角,美國就會排名很前面。

 

但《明鏡》進一步闡述防疫作為和結果的其中連結,發現愈是採取溫和的防疫路線,對一地人民的生活影響就愈小,對經濟活動的限制也相對寬鬆,卻又會因此造成大量確診、大量死亡,反過來再重創經濟,如美國。如今,美國走過溫和防疫,當下或許因為疫苗覆蓋率全國超過五成,看似各行各業恢復正常生活,但過去一年GDP至少降了5%,超過3千萬人確診、60萬人死亡,後遺症仍歷歷在目,在《明鏡》的排名,美國便又當不成優等生(生活嚴格指數67.59分的德國,GDP也降了8%,79.17分的中國,GDP也降了3%,過去一年,只有台灣GDP反而增加了1%)。

 

病毒侵襲考驗正是一地的三方槓桿,人身自由、生命安全和經濟活動,以上述三家媒體的評比,第一名的未必三者都有完美呈現,殿後的可能也有各自取捨考量,就連這三家媒體也都承認這一點,因為無論排在前面還是後面,或多或少都直接投射了當地人的價值取向,就像美國人受不了別人的強度防疫,也少有人有那個心臟承受得了美國過去一年面對的嚴重打擊。直到今天,台灣確實是以其有效的疫調、匡列和隔離,避開了歐美國家普遍遇到的全面損害,且疫苗正陸續接種,病毒風暴這一頁要翻過應該不會太遲,只要有心了解,就不會看不清楚台灣在全球防疫上客觀的評價落點。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