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強 無法「打掉重煉」至少像新加坡「打散重排」

黃文局 2021年07月19日 07:00:00
新加坡為了凝聚「國家意識」,採取溫和的鐵腕方式,「打散重排」!(湯森路透)

新加坡為了凝聚「國家意識」,採取溫和的鐵腕方式,「打散重排」!(湯森路透)

過去,一些獨派人士,希望把台灣打造成東方瑞士。

 

但是,10 多年來,中國經濟力暴漲,軍力擴張,甚至期待在建國百年的 2049 年稱霸世界。併吞台灣,成為短期目標。兩岸軍力失衡,台灣內部又被滲透嚴重。此時危機四伏,嚮往「東方瑞士」似乎不切實際。因此,有人提出另一口號,「打造台灣為東方以色列」。

 

其實,東方以色列早已有人,新加坡 !

 

新加坡的成功是選用英語為母語

 

新加坡是全世界的特例,唯一不必拋頭顱灑熱血就可以建立的國家。不但如此,他是被馬來西亞踢出聯邦,不得不獨立的。然而,獨立僅僅五年,就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可見其經濟發展之快速。

 

新加坡成功,靠的是經濟、國防與教育政策,而英語是貫徹並串聯這些政策的關鍵。

 

1965 年被迫獨立時人口 200 萬,人均年收入才 450 美元,貧困,骯髒,暴亂,甚至連水都沒有。難怪李光耀在電視上宣布獨立時,淚流滿面。因為,僅有香港一半大小 ( 大台北大小 ) ,什麼都沒有的彈丸之地,真是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從。

 

但是,他很快擦乾眼淚向宣告全國:今天開始,新加坡將團結成為一個不分種族,語言,宗教的多元民族國家。

 

首先要處理的是經濟問題,核心經濟問題是住宅缺乏。李光耀藉機拆除各個種族老舊聚集地,政府無償土地建造組合屋,按種族比例混合分配。 住宅計劃,打破種族隔閡,而且,大大提高生活水準。以前都是垃圾,現在到處是花園。

 

接著,把英語定為新加坡官方語言。因為,對所有種族,英語都是外語,大家平等,不會反彈。更重要的是,李光耀要把新加坡建立成國際港口都市,引進外資,引進企業,學習先進技術,與西方國家交流,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就是英語 !

 

推行英語初期,因為種族複雜,南腔北調,形成特殊的「新加坡式英語」( Singlish),夾雜各種種族語言的詞彙,後來就逐漸趨於「正統」英語。

 

台灣推行英語官方化,初期可能變成「台式英語」( Tailish),但一段時間,自會矯正。

 

隨著英語母語化,新加坡與世界接軌、經濟起飛。原來衹靠轉口貿易,收入有限,開始大力推展工業化。獨立三年後,1968 年 ( 1965 年,台灣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區 ) 成立裕廊工業區,引進外商,給予優惠。殼牌石油公司 ( 創辦人是巴格達猶太人 ),艾克森等世界級大石油公司都來設廠。

 

經濟好轉,開始轉型,目標成為東南亞矽谷,取消食品、紡織等勞力密集工業的優恵,全力發展高科技,高產值的精密工業,走上工業化道路,寫下經濟奇蹟。

 

李光耀總結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在於選擇英語作為母語。

 

反觀台灣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之一,已有 20 年,仍然不得其行。連年號應改用西元,否則無法與國際接軌,國民黨也抱殘守缺,堅持不改。台灣進步遲緩,就是這些遺老阻撓。寧願台灣跟不上世界潮流,也不放棄腐朽的「中華傳統」。

 

新加坡成功,靠的是經濟、國防與教育政策,而英語是貫徹並串聯這些政策的關鍵。(維基百科)

 

凝聚「生命共同體」

 

新加坡的經濟奇蹟並不特別。最困難,也最不可思議的成就是,以極短時間讓這麼多不同族群,在這麼複雜的環境,形塑共同的「國家意識」。

 

獨立之初,華人 76.8%,馬來人 13.9%,印度人 7.9。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等。語言有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英語等。是一個多元種族,語言,宗教的組合。如何養活他們,是一大問題,如何把他們凝聚成一個國家,是更大的問題。

 

開國元勳惹勒南 (S.Rajaretnam)曾主張消除新加坡的華族特質 ,以避免鄰國視新加坡為中國海外勢力的延伸。不過,隨著新加坡經濟起飛,國家認同困惑消失。越來越多新生代新加坡認同轉強,老一代人的認同分裂,走入歷史。儘管新加坡華人最多,對「祖國」向心力最強。獨立四年後的1969 年民調,已有 82% 的華族,自認為是新加坡人,而非中國人。

 

相較美國號稱「民族大熔爐」,獨立 200 多年,黑白種族衝突,仍然嚴重。 國民黨來台灣超過 70 年,省籍情結也仍未消弭。

 

新加坡人從來沒有想過要獨立,缺乏構築「生命共同體」的共同奮鬥經驗,歷史,或傳統。 1965 年被迫獨立後,國家認同才由原來的母國轉向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 不過,有識之士也了解,「生命共同體」的意識不够強烈,新加坡可能隨時瓦解 。為了凝聚「國家意識」,得採取溫和的鐵腕方式,「打散重排」!

 

因此,積極打造「廉能政府」,透過語文政策,教育方式,住宅配置,兵役混編,打破族群隔閡,達到族群和諧,以便快速形塑「生命共同體」意識。過程中不滿或反彈當然有,但現在的新加坡人,都以當新加坡人為榮 !( 台灣人近來也以台灣人為榮 )

 

1965 年被迫獨立後,國家認同才由原來的母國轉向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維基百科)

 

以色列建國初期,移民來自 156 個國家,語言,習俗,思維等天差地別,以色列如何凝聚「國家意識」?「打掉重練 」!對,「打掉重練」,因為差異太大。

 

新加坡人已然放棄傳統的族群,血緣,歷史,或文化的認同,改為「生存危機」,「生命共同體」的國家認同之際,台灣仍深陷族群分裂、認同錯亂泥沼! 外省權貴,並不把台灣作為共存共亡的「生命共同體」,還在幻想「祖國」,造成台灣「國家認同」混淆,這是台灣最大的隱憂。

 

1992 年,前總統李登輝為了緩解省籍情結,提出「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並數度宣示建構「新台灣人」的共識。至今將近  30 年,收效甚微。原因很多,主因在於教育。 2008 年,馬英九當上總統,立即著手荒謬的「課綱微調」,台灣的首都竟然在南京,可見台灣的反動勢力有多大。

 

新加坡的國防政策

 

新加坡位於馬來西亞、印尼等伊斯蘭國家間,曾經處於戰爭邊緣。 國防部長吳慶瑞採用以色列的徵兵制度及國防軍後備系統,李光耀則以徵兵制來凝聚國民向心力。

 

獨立後,李光耀立即向印度,埃及等國家請求協助建立新加坡軍隊,被拒。

 

衹有以色列在數月後,派了六人軍事代表團來幫新加坡建立國防部門及國內安全部門,完全按照以色列的制度教授現役基本課程,並培訓後備役人員。後來,新加坡的軍火多向以色列採購。

 

新加坡極為重視國防,國防預算,多年來占國民生產總值 5~6%,2001 年起,甚至更提升至6.5%( 台灣不到 3% ) 。 初期資源不够,買不起先進武器,採玉石俱焚的「毒蝦」戰略,嚇阻外敵不敢輕啓戰端。

 

經濟發達之後,改以空軍為主,海軍為輔。戰略也調整為「豪豬戰略」。豪豬背上尖刺,可以阻絕敵人於遠距。

 

現在更進一步,提出「海豚戰略」,預防性嚇阻。

 

1984 年,吳作棟推動「全面防衛」,目的在凝聚「生命共同體」的意識,核心在心理防衛。心防崩解,國亡家散。

 

可見新加坡的國防戰略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是,隨著經濟力提升,國防思維跟著調整。新加坡是一隻小魚,要躲在魚群自保。甚至要緊依大魚,靠大魚保護。大魚,就是美國。

 

以色列也是,前總理拉賓就說,與美國的外交關係是重中之重。 以色列的《國土報》報導,新加坡的軍隊是以色列人一手組建的,是東南亞最強的武裝力量。

 

前總理吳作棟訪問美國時也說:以色列協助新加坡建立武裝部隊,讓我們生存下來。

 

新加坡的軍隊是以色列人一手組建的,是東南亞最強的武裝力量。(維基百科)

 

以色列人在新加坡的貢獻

 

新加坡的國防由以色列一手包辦,其實,猶太人在新加坡的歷史與角色,也值得一提。

 

新加坡 1819 年開埠前,巳有印度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中國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此經商。猶太人衹有大約 600 人,但影響力很大。

 

1955 年,英國讓新加坡自治,第一個民選首席部長大衛·馬紹爾 ( David  Marshall) ,是出生在新加坡的猶太人,祖先來自伊拉克巴格達!1956 年去英國談判,爭取新加坡完全獨立,未成,辭職當律師,從未敗訴,是一傳奇人物,也是新加坡的開國元勛之一。

 

巴格達猶太人有什麼了不起 ?將近百年,石油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物料,而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就是荷蘭皇家石油公司與英國殼牌石油公司合併的,創辦人是巴格達猶太人。李光耀的父親,是殼牌石油公司的員工。

 

印度最有錢的猶太人沙遜 (Sassoon) ,上海和平飯店就是他的產業。沙遜公司的員工嘉道理 (Kadoorie) ,創建香港電力公司與半島酒店,他們都是巴格達猶太人。新加坡猶太人也多源自巴格達。

 

新加坡最有錢也最有影響力的猶太人,一如其他各地,都是貧苦出身,成為巨富,熱衷猶太人事務。他們,全部是巴格達猶太人!

 

新加坡的移民政策

 

新加坡生育力太低,勞動力不足。1990 年起,積極引進移民。結果,中國移民,帶著大把鈔票,大量湧入。他們假造學歷,投機取巧,與「新新加坡人」的特質,杆格不合,新加坡人的道德教育是誠實,努力,仁慈,端正。

 

「新新加坡人」認定的新加坡人是服過兵役,共同奮鬥,在新加坡教育體制下成長的才是。將近七成新加坡公民認為,服完兵役,才算是新加坡人。

 

外來移民,沒有共同生活記憶,也沒有共同國家認同,不受歡迎。

 

新加坡在2007年從以色列航太工業購買了四架配備EL/W-2085傳感器套件的G550。(維基百科)

 

台灣也可以成為東方以色列

 

1949 年,國民黨來到台灣,當時,以色列才剛建國。新加坡更晚,1965 年才建國。台灣的土地、人力、資源等,遠比他們豐富優渥,而他們都已成為新興國家典範,台灣卻還「妾身未明」,天天活在敵機擾亂的陰影下?

 

以色列有相同血統與宗教,比較容易凝聚「國家意識」。新加坡種族、語言、宗教都不一樣,如何建立共同的「國家意識」?

 

最重要的是領導人的鋼鐵意志與人民的「危機意識」。

 

領導人使盡各種方法,強化國民的愛國心,如設計「全民防衛日」,「種族和諧日」。國民也深刻體會,大家都是這塊土地的「生命共同體」,退無死所,衹有團結,才能活命。國家意識不够強烈,危在旦夕。

 

前國防部長吳慶瑞的報告書,一再強調國家意識,不提國民個人過去歷史,期許共同創造新的榮耀。因為祖先來的「祖國」,那是很遙遠的故事,現在生活的地方,工作的地方,才是我的未來。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散了了」

 

反觀台灣,族群矛盾、省籍情結的主要因子,就是所謂的「眷村」。當初可能立意良善,因為家長多是軍人,長時外出,眷村內的眷屬,守望相助。可惜,時間太久,眷村與外面社會隔離,造成兩個不同的世界。眷村內的人,不願也不屑學習台灣主流台語。「高級外省人」鄙視「台語人」,政府政策,甚至要消滅台語,在學校講台語要受罰,電視台的台語節目有時間限制。

 

70 多年了,眷村改建,逐漸融入台灣社會,「外省人」與「台灣人」通婚比例日增,隔閡已大幅降低,認同轉向共同生活的台灣。譬如,苗博雅、王定宇、范雲等。

 

台灣經過數十年,「國家認同」仍然混淆,因為,蔣介石把台灣當作「反攻大陸」的跳板。蔣經國接棒,才把台灣當成「國家」來建設,以台灣為安身立命的「國家意識」才逐漸萌芽。

 

台灣仍有一些抱懷中國「祖國」夢想的「高級外省人」,如郁慕明、趙少康、費鴻泰、洪秀柱等,這些人阻礙台灣的進程與新台灣國家意識的凝聚。

 

台灣沒有以色列的魄力「打掉重煉」,也沒有新加坡的智慧「打散重排」,衹有「消極放任」,等著時間與潮流把他們沖刷掉。

 

基於上述原因,新加坡不但跑到台灣前面,也已排進世界前端。

 

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2020年,人均國民所得(美元):

 

新加坡:58770

英國:41330

韓國:30600

台灣:25360

中國:10410

 

台灣、新加坡,條件相似,台灣更有條件成為東方以色列。

 

美國培瑞 (John  Perry )教授新書 : 「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認為,創新、決心、務實與憂患意識,是新加坡躍居全球貿易樞紐的關鍵 !

 

相對於新加坡與以色列的「憂患意識」,台灣的歌舞昇平,令人憂心。 台灣的安全與未來,必須自助而後人助。 美國戰略學家魯特瓦克 Luttwark ( 羅馬尼亞猶太人) 也認為,中國如果侵略台灣,必敗。「但是,你們的小孩天天玩手機遊戲,吃喝玩樂,要美國的年輕士兵幫你打仗,這是說不通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史有明鑑。

 

※作者為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