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連續兩起的關於疫苗的洩密事件引起外界關注。(攝影:蔣銀珊)
短短三天,食藥署發生了兩件洩密事件。一件是某臉書粉專指控,高端疫苗對於Delta變種株的中和抗體平均值,僅有對武漢原始株的16分之1;這些數據高端高層知情,但陳時中與陳建仁卻還是決定護航硬幹。對此,高端疫苗反擊指出,這些數字被斷章取義、惡意誤導,將對該粉絲團提告。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則表示,數據外洩不可思議,這資料怎麼出來的?一定要追查。
另外一份在各媒體與在野黨立委辦公室之間流傳的食藥署內部資料,指控日本有批AZ疫苗微生物檢驗超標,其中還有教戰守則,指稱這是日本人不打AZ疫苗的原因之一。指揮中心逼不得已主動澄清表示,這份資料是日方主動向我國揭露,且有問題的批號跟日本提供給我國的疫苗批號不同,也沒有來台,外界不要再以訛傳訛。
兩件洩密事件指控的標的雖有些微不同,但都是直指台灣現行的疫苗政策。儘管洩密的內容馬上遭到否認,但指控者似乎本就無意論辯,而是想透過政治攻防形塑刻板印象。這其中,對於高端疫苗的攻擊,勢必對此刻即將審查國產疫苗緊急授權的專家會議成員產生壓力,而即使最後能順利通過緊急授權,國產疫苗也將揹上「特權疫苗」的瑕疵汙名。對於AZ疫苗的攻擊則必然製造民眾恐慌,降低施打率;而台灣的食藥署居然連日本主動揭露的密件都遭到洩漏,這當然也可能衝擊台日兩國之間的互信。
很顯然,這不是公務機關內基於民眾知的權力以及揭露不法行為的「吹哨」行為,而是斷章取義、以假亂真的「認知攻擊」。如果這並非食藥署內部洩密,而是內部網路遭駭客入侵竊取,這更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
「認知攻擊」融合了真假訊息,某個程度比起一般的惡意攻擊更難防範。對於一個民主社會而言,隔絕認知攻擊最好的方法不在於重懲嚴罰,除了強化媒體識讀以外,最重要的是理解疫苗作為一個戰略物資的本質:
一、既是必要的有限資源,就要盡可能地操之在己,所以國產疫苗是必走的路;而在五月中旬台灣疫情大爆發之前,這也曾是朝野政黨一致支持的路。支持國產疫苗的發展,是為了保護自己人民,強化台灣的競爭力,絕不意味支持民進黨政府。
二、台灣已經進來近900萬劑進口疫苗,連最敏感的BNT疫苗都已經加購了1000萬劑,早前所謂「阻擋外購,圖利國產」的陰謀論可以休矣。如果國產疫苗可以通過食藥署專家會議審查,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就表示個人多了一項不同的疫苗選擇;如果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就表示疫苗廠商還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說服專家小組。既然多數人都不是疫苗與流行病專家,就還給食藥署緊急授權審查專家會議該有的審查空間,無須就國產疫苗EUA選邊站。
三、美國總統拜登說,新冠疫情只在未接種疫苗者之間發作,若干媒體容許疫苗不實訊息在其平台上散播,「就是在殺人」。對於毫無科學證據,散播疫苗無用論、疫苗殺人論的政治人物與意見領袖,台灣社會同樣應該鳴鼓而攻之。若無法提高疫苗覆蓋率,台灣社會永遠無法回歸昔日正常的生活,這正是滋養陰謀論與認知作戰的沃土。
儘管台灣疫情已經緩解,但連續兩起的洩密事件預告,一場場針對疫苗的攻防還在持續。公務機關的內部資料何以被堂而皇之地外洩?食藥署、衛福部,乃至於民進黨政府應該對外清楚交代。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