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路:某天出現+0也不令人意外

沈聖峰 2021年07月18日 18:42:00
台灣防疫的短期目標還是清零,維持邊境管制,境內清零,恢復我們「島內」正常生活。(攝影:陳愷巨)

台灣防疫的短期目標還是清零,維持邊境管制,境內清零,恢復我們「島內」正常生活。(攝影:陳愷巨)

疫情持續跟澳洲在封城下第二波下降的趨勢幾乎一樣(見圖,我兩個多禮拜前對疫情的預測也幾乎正確  )。也就是說像北農這種群聚感染,台灣有,其實從澳洲的曲線來看,他們也有類似的事件。所以大家不要覺得最近疫情降得慢,從機率的觀點,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樣本大一點就是會發生(就是還是會有沒守到的傳染事件),所以確診數這麼少的情況下,要繼續降、本來就要比較久,也都在預期之中。所以我想七天後的疫情預測也很清楚,在7/26進一步鬆綁前,可以預期我們本土的七日平均新確診數可以降到10左右。某天出現+0也不意外。

 

圖片由作者提供。

 

最近許多專家,都說台灣不應該追求清零/零確診,說這樣不切實際、代價太高。還有人說,澳洲紐西蘭都是封城才能清零,我們現在大家都還在上班、街上人來人往要怎麼清零?其實我不是很懂這樣講的邏輯,不就是因為我們不用封城、持續上班,就可以做出跟人家四級一樣的成果,所以我們才應該把目標放在清零嗎?

 

我反過來問,如果我們目標不是清零,目標是放在跟病毒共存,要做的是什麼?其實也只有打疫苗,其他大膽地解封?大家報復性旅遊、群聚?都不行嘛!簡單講,確診數越多,要壓制下來的能量就越高,代價也越大,為什麼我們要這樣?最近各國(英國、以色列、荷蘭)都示範給我們看,即使在人口的七成打了疫苗後,完全解封的結果。其實就是確診數會大量增加,每日會有數以千計、萬計的人感染(例如英國新增感染人數昨天破五萬人了 )。也可以看看韓國第四波疫情的狀況,台灣要這樣的後果嗎?我想當然是否定的。我們是模範生,真的不用去學那些守不住的國家不得已的措施。

 

所以我認為現在指揮中心逐步解封的措施,其實就是在慢慢實驗,我們能鬆綁到什麼程度,逐步清零。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用四級強力管制,其實就是我們了解自己的長處。靠大家的自制(行為免疫力)、加上政府、醫療人員的努力與民眾的配合,在盡量維持正常的經濟生活的情況下壓制疫情。現在「三級延長、適度鬆綁」我覺是很穩健的做法,可以預期7/26會再進一步鬆綁。

 

我知道大家有很多不滿,說鬆綁的邏輯在哪裡,其實大家換個位置想,如果你是指揮中心會怎麼做?單從防疫的角度來想很簡單,像是室外比室內安全、能戴口罩的活動比不戴口罩安全、能保持2公尺社交距離比不能保持安全等。複雜的是,加上考慮哪些活動對經濟影響大,就會出現開放餐廳內用、開放健身房這些風險相對較高的決定,讓地方政府去考量。不過我想就是一步一步小心鬆綁。

 

在現在疫情已經逐步控制下來的情況下,當然應該趁勝追擊!所以,我認為台灣防疫的短期目標還是清零。維持邊境管制,境內清零,恢復我們「島內」正常生活。所以要境內清零要做什麼?其實就是像現在一樣,大家保持防疫的意識。然後逐步、慢慢解封。建議大家可以適度去戶外活動,但室內的群聚還是盡量先避免。然後就是繼續擴大篩檢,大量PCR不行我們就大量快篩。不要怕偽陽性,這是切斷傳播鏈非常重要的工具。可能的話,公司行號、特別是會接觸陌生顧客的行業,建議可以定期給員工快篩,先做這三個禮拜,每週篩一次(我自己就讓我的實驗室成員,每週篩一次。但更有錢的話,照之前美國CDC贊助的實驗、三天快篩一次,可以跟PCR達到類似的效果 )。這樣可以降低無症狀傳染的機率。而篩越多就可以越開放。我認為一個月內(八月下旬),我們就有機會回到相對正常的島內生活。

 

台灣從來都不缺「敵國外患」,現在加上病毒與政治疫情夾攻,但我們也挺過來而「生於憂患」了。(攝影:陳愷巨)

 

至於要開放邊境等,在疫苗兩劑覆蓋率到達人口七八成前,就先不要想了。然後請大家疫苗輪到就去打,不要隨便聽網路上的謠言(參考 國防安全研究院 批踢踢影響力作戰前導研究 ),我自己也是登記打AZ,快速提高疫苗覆蓋率才是王道。

 

歐巴馬的幕僚長Emanuel曾說

 

「你永遠不應該讓一個嚴重的危機浪費掉。而我的意思是,這是一個機會,可以做你認為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You never let a serious crisis go to waste. And what I mean by that it's an opportunity to do things you think you could not do before."

 

邱吉爾也說過類似的話。

 

十幾年前的SARS讓台灣學習美國成立指揮中心等改革,成功面對這次的疫情。我們這次也該慶幸,本土疫情不是delta變異株進來。短期來看,這波疫情可以刺激大家打疫苗、還有改進各種面對社區感染的措施(最可惜沒做到的應該是解決PCR檢測的法規限制)。長期來看,也許可以讓台灣發展起本土的疫苗產業,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台灣從來都不缺「敵國外患」,現在加上病毒與政治疫情夾攻,我想台灣的大家應該可以很驕傲,(感謝美日等盟邦的幫忙)我們也挺過來而「生於憂患」了!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經作者授權後刊出,原標題為〈前方的路〉。

 

關鍵字: +0 疫情 疫苗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