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立托嬰開放40名額,後面200多個在等」余宛如一句話講出爸媽心聲

林惟崧 2017年02月11日 10:00:00
國內「企業托育」成效不彰,民進黨立委余宛如就說,很多公立托嬰中心開放40個名額,轉身之後,還有200多個候補名額。(攝影:李隆揆)

國內「企業托育」成效不彰,民進黨立委余宛如就說,很多公立托嬰中心開放40個名額,轉身之後,還有200多個候補名額。(攝影:李隆揆)

立法院附設托嬰中心將在3月份開幕,成為所有中央機關第一個成立附屬托兒所的機構,讓立法院內職員享有托育服務。政府帶頭做起友善職場的示範,但其實國內「企業托育」成效還跟不上法令腳步,全台僅10家左右的企業有托兒設施,許多公司更因為舊有法規限制,失去打造幸福企業的機會。

 

目前在企業托育部分,《性別工作平等法》明確指出符合雇用人數的企業要提供「設施」或者「措施」。所謂的「設施」,指的是硬體設備的建置,公司可以採取自建托兒中心或是和不同公司辦理聯合托育;「措施」則是提供軟體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員工完善的托育資訊或者托育津貼。

 

員工達100人 就須提供托兒設施

 

而立法院則在2016年5月三讀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要求提供「托兒設施」或「托兒措施」的企業自250人下修至100人,光是台北市符合資格的企業就從850家暴增至2000多家。從2015年至今,企業真正設有附屬托兒中心的約10家,餘下超過70%是採取托兒措施,帶動企業加入托育的步調,略為緩慢。

 

民進黨立委余宛如指出,大部分的企業還是採取相對輕鬆的「托兒措施」,和幼兒園、托兒所簽約的形式,讓員工有少許優惠,但偏離立法宗旨。台北市議員黃珊珊表示,不同的企業有自己的文化和模式,採取托兒措施沒有對錯,但要真正推動台灣友善職場,讓托兒設施普及十分重要,可是舊有法規成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

 

台灣這十幾年的嬰兒出生人數,少子化成為趨勢,但不變的是,父母在托嬰、托兒的需求依然沒有減少,甚至供不應求,余宛如就說,很多公立托嬰中心開放40個名額,轉身之後,還有200多個候補名額,顯見供需失衡。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16年12月嬰兒出生人數僅19萬逾人。雖然少子化成為趨勢,但托兒的需求依然沒有減少。(翻攝自內政部統計處

 

強制幼兒園設一樓 僵化法規成幸福企業絆腳石

 

黃珊珊直言,現在政府鼓勵企業做完善的托兒設施,但現實中,部分企業面臨想跟上法規腳步,卻卡在「幼兒園的設置規定以及土地使用分區未鬆綁」的問題,也因此讓不少企業改以較為消極的托兒措施來取代。

 

黃珊珊曾以內湖科技園區做例子,整個大內科工作人數十幾萬,但卻鮮有企業的附設托兒中心,員工得另尋找公托或是私立托兒所。在土地使用分區的規定中,黃珊珊表示,幼兒園一定要設在一樓,若是在四樓以上則完全禁止,這樣的規定讓有心設立的公司,想做也做不到

 

余宛如則說,許多公司的想法是,員工來來去去,在公司成立托兒所的硬體設備、請保母的費用不符合經濟效益,但韓國國會有3個附屬托兒所、美國的Google也有人性化的員工育兒福利,「大企業其實可以扮演更多角色,建立托兒所、營造友善職場對留住人才是有幫助的」。

 

新加坡強制要有托兒設備 減輕爸媽負擔

 

要讓企業加入照顧職場爸媽托育的行列,金錢是很大的障礙,不少企業曾向勞動部反映,公司擔憂沒有足夠的需求,來維持永續經營。勞動部回應,修法後多了很多需受規範的企業,勞動部設有補助辦法,興建措施完成者,最高能補助200萬元。

 

余宛如舉例,新加坡現行規定,新蓋辦公大樓一定必須要有附設的托兒硬體設備和措施,該大樓職員一個月僅支付數千台幣,對於職場爸媽來說,不但減輕負擔,也更有誘因生小孩。在托育公共化還未普及、滿足需求之前,讓民間企業、大公司一起來建立托兒、托嬰的制度不是不可能,余宛如說道。

 

黃珊珊表示,教育局、都發局已經著手研議法規的鬆綁,她也要求都發局在這次會期開議之前,將法規鬆綁的計畫呈交。

 

目前,台北市政府、市議會和立法院開始慢慢有了托育設施,勞動部也設有專屬的企業托兒與哺(集)乳室資訊網,提供企業專業的托育資源、技術詢問。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