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甘肅玉門一帶興建一百餘個洲際核子彈道導彈發射井,據稱據稱可能是部署東風-41,其射程1.5萬公里,可直接威脅美國本土。(圖片摘自推特@nukestrat)
《孫子兵法‧計篇》有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日前美國智庫「詹姆斯馬丁非擴散研究中心」 (MIIS-JMCNS) 透過 Planet 商業衛星圖像研判,宣稱中共解放軍正在甘肅玉門附近的沙漠區,興建多達 145個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 (ICBM silos),似乎中共正在大幅擴建核武,對於區域平衡以及軍備競賽,投入了新的變數。然而亦有說法,所謂的發射井其實是風力發電廠。
究竟是真是假,恐怕唯有到了當地當面確認才能知曉。然而,此番真偽爭議,正體現了國際軍力控管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一方面,傳聞的確不無可能是真。地緣是重要參考資訊:外媒主要關注「甘肅玉門」,其實玉門從屬於甘肅省酒泉市,附近幾個小時車程便是著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解放軍第二十試驗訓練基地」。該地隸屬於解放軍的戰略支援部隊,為中共主要的衛星發射場。考慮到衛星與導彈所需技術與專業相近,再考慮到規模經濟,於衛星基地附近廣設發射導彈相關設施,似乎言之成理。
另一方面,亦難以排除是西方智庫誤解,因為純就核武戰略而言,在軍事層面中國並沒有大量建造核武的必要。因為政治學的戰略研究有所謂「攻守平衡」 (offense-defense balance) 之說,核武一般被定位為防禦性武器,而非攻擊性武器。
設想,若是一方主動以核武對他國的民用目標發動「第一擊」 (first strike against countervalue targets),則他國在承受無可想像的損失之後,必然面對國內民意的強大反彈,所以往往必得以核武反擊報復 (此為所謂「第二擊」,second strike)。你來我往互打之後雙方玉石俱焚,無論誰勝誰負,都是幾近滅國狀態的慘勝,沒有贏家可言 (此謂「相互保證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因此核武國之間,主動發動核攻一事,毫不可取。
所以只要雙方皆具有第二擊的反擊能力,就誰都沒有發動第一擊的誘因。因此在兩個核武國之間,核武便難以被拿來作戰略層次的「攻擊」用途,擁有核武的用意也就轉向防禦和預防,主要在嚇阻敵國不要發動第一擊。
純粹就軍事需要而言,中共其實沒有必要大量增加核彈頭以及發射井。建軍時,中國的目標理應不是建構「最多」的核彈頭和發射井,而是建構數量「夠用」的核彈頭就好。過多的核武只是無益的預算支出,以及增加核武的維護和保管的風險,一旦軍方出現集體腐敗或個體不肖情形,核彈頭不無可能失竊,屆時局面更加難以收拾 (例如 suitcase nuke scenario)。
那麼何謂核武「夠用」?就是可以確保萬一美國先發制人對中國發動第一擊,承受打擊之後的中國依然有足夠的殘存核武,足以回轟美國。學理上,此即所謂的「最低可信核威懾」 (minimum credible deterrence)。
尤其近年軍事趨勢並不是增加核彈「數量」 (quantity),而是增加其「存活率」 (survivability),導彈必須廣泛分佈才能避免攻擊。《孫子兵法‧虛實第六》曰「兵無成勢,無恆形」,中國的核彈部署,品質越高,越是可移動,越是型態多元而難測,當然也就更難被美國第一擊給一網打盡,也才用容易保存中共第二擊能力的可信度 (例如將其分布在發射井、山洞基地、移動式軍車、核能潛艇等等)。
反過來說,解放軍要是像此次美國「詹姆斯.馬丁不擴散研究中心」指出的一樣,大量並且密集的製造這許多核彈發射井,如此密集部署,豈不是讓美軍越省事,越容易被美軍第一擊一網打盡,反而讓中國核威攝越陷入被動?
上面說了雙方都具有可信的第二擊能力的核武國之間,誰都沒有誘因主動發起第一擊。歷史上當然也有例外,雖然並不適用於當下情勢。
主要例外是「大規模報復」策略 (massive retaliation),就是透過呈現展示使用不對稱軍事回應 (asymmetric military response) 的意願,來弭補實力不足。舉例來說,冷戰期間,蘇聯在歐洲戰場的常規武力明顯強於美國,所以美國艾森豪政府為了避免蘇聯以常規武力優勢侵占西歐,美國只好高調宣稱,只要蘇聯以常規武力對西歐盟邦動武,美國必然會以核武第一擊回敬。有鑑於此,蘇聯任何可以用常規軍力得來的任何收益,都不值得冒被核武打擊的風險,所以最後蘇聯的區域性常規武力優勢也就無用武之地,歐洲得保平安。
但是這「大規模報復」策略並不符合當下美中情勢。現階段美國核打擊中國本土能力遠大於中國核打擊美國本土能力,所以中國目前缺乏採取採用「大規模報復」策略的誘因。若是考慮未來有朝一日想採用「大規模報復」策略,例如用來嚇阻美國以常規軍力干預中國本土或其周邊區域,則中共建軍重點應該是增加射程,例如發展長程核武投射能力的載具和據點,優先於增加本土核武部屬的數量。
整體來說,此次美國智庫高調提出的所謂甘肅玉門興建發射井事件,頗有可能是誤會一場。當然,若是誤會,到底是因為西方智庫見獵心喜一葉障目,還是中方有意造成西方誤解,故布疑雲欺敵疑敵,以掩護其他建軍重點,尚待觀察。
統計學上,長期趨勢往往比個別零星事件重要。同樣的,這次甘肅玉門洲際導彈發射井疑雲,最終是真是假,終歸是次要。重點是長期主體趨勢,即中共軍力擴張意願明顯:軍事上,包含取得海外軍事基地使用權,提昇距離軍力投射能力,以及正在成熟中的巨浪-3潛射彈道飛彈,預料可於 2025年前後與解放軍下一代潛艇完成整合,屆時射程超過一萬公里,對印太各國以及美國本土皆構成重大威嚇。
政治上,在此中共建黨百年之際,按照習近平對中共黨史的官方論述,所謂「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段論,習近平新時代正是「強起來」時代,與其對應的,「強軍夢」在中共軍改之後尤其明顯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亦明文提出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與此相對應的是,論述層次,中共提出「國際維和」與「承擔責任」說法,不再忌諱軍力「走出國門」,並在吉布提、緬甸、塔吉克斯坦等國設立了常駐性軍事設施,日益擴張國際「利益相關區域」 (sphere of interest)。
相較於軍備層次的零星發射井的真偽,毋寧聚焦在戰略層次。中共一方面正在追求區域性常規武力優勢 (local conventional superiority),另一方面在追求長距離核投射能力以及提升自身核武存活率。毋庸置疑,中共軍力持續擴張,將對區域軍力平衡、軍備競賽,皆注入新的變數。美國和西方既然已將「合縱對華」定為方略,則理應優先思考如何處理中共持續擴軍在區域安全以及意識形態論述兩方面帶來的嶄新變數與挑戰。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