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利益的定義及實踐觀點找出最不可能的選項,這就是在測驗學生的閱讀理解、邏輯推論、批判思考及資料應用等能力。(資料照片)
教育是一國之重,要脫離貧窮、國富民強,惟賴良好的教育制度。故政治人物切莫隨意臧否、干擾考試實務及運作。有擁核人士一看到非核、反核文字出現在試題裏,就本能的反映批評,說執政的民進黨介入指考試題,有其不當的政治目的?若無實證,空憑自己的想像,這就是「無根據的污蔑」。擁核人士為文罵出題的老師「出這樣的題目是政治化」,而這些擁核人士才是真正的「政治化」這次指考的試題。學生、年青人要關心國家能源發展是應該的、重要的。就本次指考試題,衡評如下。
7/30末代指考順利落幕,當中在公民科第34到37題組考能源議題,題幹資料多達1頁,整理2013年至2018台灣各政黨對於能源問題的立場、2018年公投有關能源的議題、經濟部的能源政策目標說明及再生能源面臨的地方挑戰,充分符合現今新課綱發展的素養導向,也促進學生面對能源的反思。
本次指考物理科第19題考核能發電廠核安事故後放射性活度的食品檢驗容許量之標準值,配合時事及社會關心,充分呼應日本排放核廢水的時事,從物理科學的角度出發檢視日常生活中議題。
但是卻有擁核人士對非核家園政策入選考題批評,指涉這是為「政策護航」。若按照這些人的邏輯推理,測驗英文作文、支持「雙語國家政策」,那是不是也在護航教育部政策?教育應該引導社會反思,出題應以能夠解決問題為核心,呼應目前推動發展的素養導向教學。
雖說如此,但是今年考題的仍有部分可以補充,如同文本(一)應提及所謂「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 的法源,是在2002年通過的《環境基本法》第23條「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以及所謂「2025非核家園計畫」,就是透過發展再生為替代、提昇發電效率、節約能源、調整產業結構、和電業自由化,來達到讓台灣在2025年不必依賴核能發電的計畫。具體目標就是:核四不運轉,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
文本(三)也可以補充之處,有關於經濟部對於非核的定義,應回歸到官網說明的原文:「政府歸零思考,無預設立場,務實檢視核能延役或核四重啟,但客觀事實不可行,地方也不支持,延役或重啟困難重重。」,才能完整的表達政府對於「非核」的定義。 但還可以有許多事實能補充,例如核四外海發現新斷層、核廢料處理無解、最終儲存場地方政府不同意、核四沒有完工也沒通過試運轉測試等等...,才能充分體現事實不可行、地方不支持等困難重重之處。
新課綱當中有一個核心目標,就是推動素養導向教學,其三個核心就是「知識、態度及能力」,為了檢視是三個核心有沒有落實在教育現場,考題也要轉變成素養導向命題,其三個核心就是「情境化、整合運用能力及跨領域」。
以公民科34題為例,考題當中設立在能源議題,能源議題各界爭論不休,這就是「情境」。
從文本當中,以公共利益的定義及實踐觀點找出最不可能的選項,這就是在測驗學生的閱讀理解、邏輯推論、批判思考及資料應用等能力,這就是「整合運用能力」。
最後是選項關鍵字包含了外部成本、永續發展、公投法及政治政策等面向,包含了政治學、經濟學及法律學等,從不同學科或是領域來理解相關問題,這就是「跨領域」。
公民科第35題,是測驗對公投法及公投意義的理解。第36題則為測驗對人民權利救濟的管道理解。
公民科第37題,也是一個素養題目,要比較不同能源政策會有不同的代價,選擇的過程,這就是「情境」。
當選擇不同能源政策時,會有什麼機會成本,這些選項包含核能、綠能、燃煤及燃氣,就是比較「統合運用能力」。
最後是把公民科與理科等能源政策議題,設計在一起,再用經濟學的機會成本概念去分析,這就是「跨領域」。
物理科第19題,也是一個素養題目,設計在假設核電廠發生重大核安事故,導致放射性物質污染來海魚,這就是「情景」。
要學生去計算核輻射殘留量,測驗閱讀理解、邏輯推論,去計算15年間未被排出體外的輻射殘留,這就是測驗「整合運用能力」。
最後透過生活化的試題,把核安事故中放射線元素及計算生物體內輻射殘留的的物理應用,這就是「跨領域」。
本屆指考出題老師出題靈活且符合時事,希望能測驗出學生閱讀理解及批判思考等能力,題目應是切合時事、允當。
2017年哈佛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告訴新生:「教育的目標是確保學生能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當我們的教育及能源都在轉型升級的過程當中,卻仍有不少人在胡說八道、予政治化,真是讓人慮憂。當越有人在胡說八道,我們更應該堅持良好的教育考試作為,堅持教育改革的方向,及推動能源轉型、落實非核家園。
※作者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能源暨永續專案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