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弋丰專欄:看看海地 更顯李登輝的「不知不覺」有多了不起

藍弋丰 2021年08月05日 07:00:00
海地總統摩依士遇刺過程有如好萊塢動作片,但那只是這個國家歷史上的家常便飯。(湯森路透)

海地總統摩依士遇刺過程有如好萊塢動作片,但那只是這個國家歷史上的家常便飯。(湯森路透)

許多人看好萊塢電影中動不動就要謀殺或綁架總統,總是覺得編劇真是扯,但是事實總比小說離奇,比好萊塢電影還誇張的劇情,就發生在我國少數的友邦之一海地,武裝傭兵假稱美國緝毒署人員混入總統府,總統若弗內爾·摩依士在惡夜慘遭槍殺,第一夫人重傷,傭兵逃亡過程中還一度侵入我國駐海地大使館…

 

摩依士生前海地就已經四處動亂,經濟崩潰、黑幫到處綁架、疫情大擴散,他死後局勢更是混亂,但這對海地的歷史來說,恐怕只是家常便飯。這個加勒比海島國,不斷重複著動盪的歷史,也因此民窮財盡,人民痛苦不堪。到底為何會如此?就讓我們從頭看起。

 

從此帶來無窮無盡災禍

 

海地近代史的開端,可說從哥倫布開始──在哥倫布以前,海地也曾有過族群更迭,但已經無人知曉──哥倫布於第一次出航時,先抵達巴哈馬群島,之後探索古巴東北岸,再來到古巴的鄰島,也就是海地所在,哥倫布以西班牙命名此島為西班牙島(Hispaniola),從此帶來無窮無盡的災禍。

 

歐洲人帶來當地原住民無抵抗力的傳染病,1492~1513年間,海地原住民滅絕殆盡,但殖民者的命運也沒有好到哪去,1566年荷蘭打響與西班牙的獨立戰爭,西班牙封鎖對荷蘭貿易,荷蘭船隻就來海外找殖民地人走私賺外快,西班牙在1605年一怒之下強迫遷徙西班牙島民眾全數集中到聖多明尼加以利管理,居民被迫拋棄牲口,半數人民因挨餓與疾病而死亡。

 

西班牙島在大迫遷後成為真空狀態,英國、荷蘭、法國海盜勢力不請自來,在大航海時代成為加勒比海的海盜樂園,迪士尼海盜電影《神鬼奇航》中常常提到的土圖嘉港,就位於如今的海地,是法國佔據的一處海盜基地。法國海盜逐漸滲透西班牙島的海地一側,西班牙驅逐不果,最後,在大同盟戰爭結束後,1697年簽訂的《雷斯威克條約》中,西班牙把西班牙島西部讓給了法國。

 

法國將這塊殖民地稱為聖多明尼克,積極引進黑奴為勞力發展農牧業,黑奴大增估計曾達79萬人,然而因為黃熱病等疫病橫行,黑奴死亡甚多,至法國大革命前夕只剩50萬人。糖、咖啡、菸草讓此地成為「安地列斯群島的珍珠」,是法國最富有的殖民地,也是財政重要收入來源。但黑奴則受到無盡壓榨,許多人逃入山中城為游擊隊。

 

1789年法國大革命造成海地的重大變化,大革命後立法規定人生而平等,不過殖民地的奴隸主可不接受解放黑奴,準備脫離法國獨立,1791年黑人起而反抗,掀起海地革命,白人奴隸主在1793年法國向英國宣戰時,趁機倒向英國,希望藉英國的力量來維持奴隸制,英國也不希望黑奴起義在英國殖民地引起連鎖反應,於是在白人奴隸主裡應外合下,聯合島上另一邊的西班牙勢力出兵,引發一場大混戰。

 

法國認為保住殖民地的唯一辦法就是解放黑奴,讓黑人為法國而戰,這個策略奏效了,日後被尊為海地國父的杜桑·盧維杜爾,本來效命西班牙,1794年法國革命政府正式廢除奴隸制,加上西軍換上對黑人不友善的長官,使得杜桑·盧維杜爾倒戈,突襲西軍,英軍則在黃熱病的襲擊下死傷慘重,總計10萬英軍病死或永久殘廢,英軍只好與杜桑·盧維杜爾談妥不鼓動牙買加黑人革命的條件,灰頭土臉的撤軍。

 

哥倫布以西班牙命名位在海地一側的島嶼為西班牙島,從此帶來無窮無盡的災禍。(維基百科)

 

杜桑·盧維杜爾稍後與原本的友軍反目,逐走原本同為法軍效命的黑白混血軍勢力,成為西班牙島的實質統治者,杜桑·盧維杜爾雖然形式上效忠法國,但是實質上獨立自行其是,引起法國統治者拿破崙的不滿,拿破崙派遣大軍前來,杜桑·盧維杜爾前往談判時遭法軍設計誘捕,最終死於獄中,其餘主要海地軍事領袖也一度向法國投誠。

 

但這不代表黑人的抵抗停止,小股游擊隊不斷襲擊讓法軍不勝其擾,逼得法軍採用駭人的種族清洗策略,成批槍決、絞刑還不夠快,於是一次把幾百人塞進船燃燒硫磺毒死,或把成群黑人淹死海灣中,甚至引進1萬5千隻訓練專門獵殺黑人的獵犬。

 

法軍殘酷屠殺海地黑人的同時,法軍卻正遭到黃熱病的大屠殺,才5個月就死了1萬人,拿破崙只好派波蘭士兵增援,不料波蘭農奴出身的士兵看到海地黑奴爭取自由,倒戈加入,拿破崙再派遣增援,又是很快又慘遭黃熱病毒手。

 

在法軍遭削弱,以及進行種族屠殺的情況下,原本投誠的海地軍事領袖叛法倒戈率領抗戰,法國的死對頭英國也趁機阻斷法國海上補給,同時支援海地人武器,在歐洲戰無不勝的拿破崙,卻在海地栽跟頭,平白損失2萬士兵,氣得大罵:「該死的糖、該死的咖啡、該死的殖民地!」

 

美國撿到最大便宜

 

美國因此撿到最大便宜,由於拿破崙決定放棄美洲殖民地,不只海地,也包括如今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但不能落到宿敵英國的手上,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給新生的美國,1803年4月傑佛遜與拿破崙簽下著名的路易斯安納購地案,買下整片今日美國的中央部位,總面積214萬平方公里,只要價1500萬美元,平均每平方公里才7塊美元,讓當年美國國土擴大一倍。

 

隨著法軍於1803年11月在海地戰敗,拿破崙直接放棄,法軍各將領與白人奴隸主向英軍投降,海地迎來獨立建國,這就是後世吹捧的人類史上唯一一次奴隸起義建國,也是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過程中黑人死難高達20萬人,與法軍大多因黃熱病而死不同,黑人大多數都是遭屠殺而死,建國之後,則輪到黑人屠殺白人,經過這樣的血腥殺戮,海地原本是加勒比海最富有的「珍珠」,如今成為一片廢墟貧民窟。

 

為了重建,革命領袖尚·賈克·德薩林,勒令所有沒有特殊專業技術的勞工都要從事農活,跟過去奴隸時代一樣,差別只在於工時縮短了些,可分配小部分獲利,以及德薩林廢除了鞭子,結果農業管理人改用藤條。許多黑人認為這種人民公社跟當黑奴根本沒兩樣。由於擔心法軍回來攻打,德薩林建立3萬7千人大軍,在島上到處建堡壘,並把重要都市都內遷,這些措施在在對人民造成沉重負擔。

 

志得意滿的德薩林,沒有學習美國的華盛頓建立民主典範,反而是仿效歐洲的拿破崙稱帝,號為雅克一世,1804年將海地改制為海地第一帝國,他的革命老同志亨利·克里斯托夫、亞歷山大·佩蒂翁無法接受,聯手於1806年發動政變,趁雅克一世親征反抗軍,於太子港北方發動突襲擊斃雅克一世,帝國也隨之滅亡,僅僅存在2年。

 

克里斯托夫與佩蒂翁兩人隨即瓜分海地,克里斯托夫在北方建立海地王國,維持德薩林的壓迫制度以獲取財政收入,但因此面臨無數反抗與政變;佩蒂翁在南方建立海地共和國,採取土地改革,分配農地給人民,因而常常瀕臨破產。雙方各有內部問題,也彼此衝突。諷刺的是,死神平等的帶走了兩人,佩蒂翁於1816年因黃熱病病死,克里斯托夫也於1820年因病厭世自殺。

 

兩人身亡使佩蒂翁的助理,讓·皮埃爾·布瓦耶,重新統一海地,但他仍面臨兩人同樣的難題,若是讓小農自耕自食以物易物生活,國家就沒有營收,若是建立生產制度,農民就會覺得受壓迫而起義。為了一勞永逸解除法國的軍事威脅,布瓦耶與法國談判以9000萬法郎賠償法國在革命期間財產損失,換取法國承認海地不再敵對,但也因此造成沉重財政負擔,布瓦耶不得不建立生產體制,使得人民大為不滿。

 

2020年初,海地首都太子港發生嚴重街頭駁火抗爭。(湯森路透)

 

逐漸現代化卻好景不常

 

1842年海地發生大地震,人民生活更困苦,1843年夏爾·里維耶爾-埃拉爾起義推翻布瓦耶,布瓦耶流亡法國。趁著海地動亂,如今的多明尼加發起獨立戰爭,成功脫離海地,同時,海地內部也四處起義,1844年,埃拉爾自己也只得流亡,繼任者高齡87,就任11個月就過世,再繼任者1年內就因鄉民暴動辭職,再繼任者不到1年疑似遭毒死,總統位置落到看似好操控的福斯坦·蘇魯克將軍手上。

 

福斯坦扮豬吃老虎,就任後很快掃蕩反對者、打壓異己、鞏固權力,1849年,他學著德薩林的前例稱帝,建立海地第二帝國,號稱福斯坦一世,這次帝國維持了10年,福斯坦視獨立成功的多明尼加為眼中釘,多次派軍攻擊,但都不得要領,隨著帝國支持度下降,福斯坦變得越來越猜忌,開除並逮捕對多明尼加戰爭的名將法布雷‧熱弗拉爾,迫使他逃獄發起叛變,推翻帝國,1859年成立海地第三共和。

 

多明尼加當時重回西班牙屬地,熱弗拉德原本試圖干預,卻遭西班牙警告而退縮,使得他大失民心,手下薩爾納夫將軍掀起叛變,熱弗拉德於1867年辭職下台,薩爾納夫試圖集權,同樣面臨叛亂四起,2年後眾叛親離遭推翻處死,起義領袖薩熱繼任,任內仍因外交問題焦頭爛額,至1874年,薩熱屆滿交接,海地歷史上,這才出現第一位做完任期後屆滿離任的總統。

 

海地此後進入一段民主政治較為穩定的時期,雖然連續數任總統都因政治衝突辭職,也仍然有無數未成功的政變陰謀與起義,屢次外交糾紛,海地同樣只能退縮,讓海地人自尊受損而怨恨總統,但這段期間,海地相對平靜,逐漸現代化發展,建立中央銀行、郵政、建設港口、市場、運河、電報、首度引進電話、修繕道路、建設新鐵路。

 

好景不常,1902年後海地又進入武裝奪權循環,1911~1915年更連續換了6個總統,海地陷入政治動盪、外債高築,美國擔憂戰略位置重要的海地遭他國勢力染指,1915年以海地欠債無法償還為由,派兵入侵佔領,這一佔就到1934年,直到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以及羅斯福改變外交策略為止。

 

美國佔領期間其實對海地進行諸多現代化建設,建立醫院、學校、自來水,也避免了海地總是要起義、政變,1934年美國撤軍,但仍維持財政控制至1941年,美國放手後,海地每況愈下,1941年後的首任總統萊斯科以民怨四起流亡告終,1946年上任的黑人總統埃斯蒂梅同樣以流亡告終,促使兩人流亡的馬格羅亞爾,1950年就任總統,至1956年同樣以流亡告終。

 

形同台灣的老蔣

 

左翼海地工人領袖菲尼奧勒崛起成為政治新星,成為臨時大總統,這使得冷戰期間的美國大感緊張,因為儘管菲尼奧勒宣稱反共,但在美國眼裡看來,他的主張與動員人民力量的能耐,活脫脫就是共產黨,美國無法允許後院出現共產國家,於是,就像美國在許多中南美國家進行的情報行動,菲尼奧勒只當權19天,就遭軍事政變推翻。

 

在此之後,海地進入了杜瓦利埃時代,台灣人應該非常容易理解,因為海地的老杜瓦利埃、小杜瓦利埃,就形同台灣的老蔣、小蔣。杜瓦利埃在各地廣泛建立自己的個人崇拜,就像台灣也遍布蔣公銅像;杜瓦利埃建立特務機構祕密警察恐怖統治,台灣有白色恐怖;杜瓦利埃稱歷代海地領袖與他同在,蔣介石稱自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孫文一脈相承,差別只在於杜瓦利埃認同的是海地這個島嶼國家,蔣介石認同的是夢想的中原。

 

杜瓦利埃父子也與兩蔣一樣,依靠美國,與美國簽訂軍事協定,聘請美國軍事教官訓練軍隊,並向美國提供飛彈基地場址。杜瓦利埃父子同樣堅稱反共堡壘,使得美國對其違反民主人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出來混總要還,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美蘇冷戰進入尾聲,美國不再對這些反共小老弟們的不民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引發一大波極權獨裁者倒台或改革風潮,包括1986年菲律賓馬可仕流亡、1987年南韓六月民主運動、台灣蔣經國宣布解嚴、1988年智利皮諾契特大選失利、緬甸8888民運等等。小杜瓦利埃跟馬可仕同樣於1986年,在全民抗爭中灰頭土臉的流亡。

 

變成毒梟國家

 

小杜瓦利埃流亡後,軍方立即著手操控政治,甚至於槍殺投票民眾,恣意廢立總統,1990年,在聯合國與美洲國家組織介入下,總算進行公正選舉,然而選出的阿里斯蒂德總統,其激進民粹主張讓菁英階層恐慌,執政8個月就遭政變流亡,海地又進入軍政府統治,由於軍政府嚴重迫害人權,1994年,美國柯林頓總統介入,威脅進軍海地,軍政府同意下台,阿里斯蒂德復任,1996年任期屆滿,交接給以88%高票當選的盟友蒲雷華,至此,海地才有了歷史上第一次民選總統之間的交接,然而,接下來卻急轉直下。

 

本來是盟友的兩人卻反目成仇,阿里斯蒂德自組反對黨,堅持追查白色恐怖期間人權與問責,還主張要解散軍隊(後來二度執政時真的施行),與希望復甦經濟的蒲雷華唱反調,政治因此陷入僵局,當蒲雷華4年任滿,政治惡鬥使得選舉爭議無法解決,反阿里斯蒂德派抵制2000年總統大選,投票率僅5成,阿里斯蒂德因而以9成得票再次當選總統,但不被反對人士承認,阿里斯蒂德的國安局長涉及洗錢遭加拿大逮捕更釀成軒然大波,阿里斯蒂德遭指控把海地變成毒梟國家。

 

情勢演變到2004年,抗爭演變為起義,反抗規模很快擴大,即將攻入太子港,阿里斯蒂德夫婦在美國護送下流亡海外,阿里斯蒂德堅稱是被美國綁架,指控美國與反對派合作發動政變。阿里斯蒂德離開後,聯合國安理會介入,派遣維和部隊前來維持秩序,而海地仍然四處騷動,最終總算於2006年再度舉行大選,而這回輪到蒲雷華第二度當選。

 

蒲雷華的第二任期十分艱辛,2008年因為糧食價格大漲而全國抗爭動亂,仰賴聯合國維和部隊才穩定局勢,2009年支持阿里斯蒂德的反對黨繼續抗爭,屋漏偏逢連夜雨,2010年海地發生規模7.3級大地震,31.6萬死亡30萬傷,130萬人無家可歸,震災後造成霍亂大流行,2011年蒲雷華就在災後滿目瘡痍中卸任。

 

在兩位主要政治領袖輪流各兩任卻都不得要領後,海地人民決定選出政治素人:歌手與經商出身的馬德立。他與歐巴馬同樣主張改變,深獲年輕人與都市底層階層的支持,2011年當選,成為海地首次民主政權轉移給反對黨,但是,糧食價格高漲的問題沒有改善,馬德立就任後很快成為眾矢之的,面臨沒完沒了的抗爭,並時常演變為暴動,儘管馬德立強調吸引外資,發展經濟,海地自蒲雷華時代的經濟成長卻是逐漸放緩。

 

馬德立任期尾聲公開支持如今慘遭殺害的摩依士接班,但2015年大選卻是一團混亂,反對人士選後聯合抵制,日後認定有嚴重舞弊,需要重行選舉,2016年重新選舉時,摩依士得票55.67%,但投票率僅21%,摩依士2017年宣誓就職,2018年就面臨反對抗爭糾纏到2019年,緊接著,由於2015年大選後的1年空窗期,又造成任期爭議,摩依士認為自己理當有5年任期,自2017就任到2022年,反對黨認為摩依士任期是自2016年起算,直到2021年,群起抗爭要他下台。

 

2019年,海地民眾抗議政府貪汙、通貨膨脹,要求總統摩依士下台。(湯森路透)

 

不是電影 是家常便飯

 

在政治動盪中,海地經濟萎縮,社會秩序崩潰,黑幫猖獗勢力不斷擴大,綁架勒贖成為家常便飯,連窮人都綁,普遍到廣播電台常常播出遭綁家屬求情,或是遭撕票家屬請託協尋遺體,殺人案件也激增至一年1,380件。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海地在全球排名第170,幾乎是最窮國家,貧窮率高達60%,也就是6成人民平均日收入低於2美元。

 

海地的社會狀況糟糕到各國大使館都敦促摩依士快點改善,不料,如今竟連摩依士自己都慘遭殺害,海地更是陷入政治空窗的不確定之中。有美國近距離看管,聯合國常駐維和,海地仍然一直走向崩潰之路,或許當初奴隸建國,並非值得稱道之事,而是一項詛咒。

 

相對於台灣解嚴後,在李登輝「寧靜革命」中不知不覺就民主化了,海地在大小杜瓦利埃時代結束後的發展,可說是最慘烈的示範,讓我們警惕台灣當初若走上歧途,是可能會通往地獄。適逢前總統李登輝先生逝世滿一周年,同為颱風地震頻仍的島國,對比台灣的和平民主,與海地的動盪貧困,天壤之別,更顯出李登輝先生「不知不覺」的了不起之處。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