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受各項政治任務下,公股行庫運作已偏離市場運作,更不敵民營銀行的競爭。(資料照片)
公股銀行近期因為旗下選手在此次東京奧運得牌,而躍上媒體版面,土地銀行更趁勢預計推出羽球男雙金牌「麟洋配」的信用卡,並將回饋金用於協助基層羽球發展。一般民眾得以窺見公股行庫在培養選手的長期耕耘,也再次顯示政府在推廣各項政策當中,由於公股行庫握有豐沛資源,往往被政府指派為第一線的角色。
公股行庫的政治性角色越來越多,往往超出市場運作的邏輯,尤其這些已經民營化的公股銀行,民股股東佔了多數,政府持股僅兩三成,無條件的接受這些政策性任務是否得當,則越發值得討論。
在本土疫情爆發的今年五月,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受到衝擊,由政府所推動的紓困貸款任務,公股行庫往往成為紓困的主要往來銀行,甚至有民意代表接獲爆料,表示財政部要求各銀行達到一定業績,也顯示政府對於這些公股施有一定壓力。
這些公股行庫是否擔負過多政策性任務,進而偏離市場運作,從近年績效就可見端倪。以近期炒得火熱的彰銀與台新金來看,當初台新大舉投資,拯救接近倒閉的彰銀,甚至曾被譏為是小蝦米要吃大鯨魚。由於公股在台灣發展較早,公股掌握了龐大的資產,早期七家公股銀行市值占據前七,但時過境遷,目前排名前三的銀行已由民營銀行所取代。
同時,在獲利能力上公股與民股亦產生明顯差距,即便彰銀與台新近年來資產規模逐漸拉近,但在獲利能力卻不斷拉開,2020年台新的全年累積稅後盈餘145億,彰銀僅有70.4億,差距已達70多億。而公股之所以沒辦法擺脫不必要的政治任務,人事任命為一大罩門,2019年八家公股行庫中,行政院長蘇貞昌就一次任命了其中8位董總,上層握有如此大的任命權,公股高層自然也不敢不聽命於政府的政策了。
除了政治力介入人事權,金管會政策亦不鼓勵公股參與併購。在商場運作中,績效差、規模小的企業受到較大的企業併購,進行正常的扶強汰弱過程。然而公股卻自外於這樣的市場邏輯,民股不斷進行併購,導致效率與規模都超過公股,而公股卻不斷維持一樣的規模,就連公股之間的併購也未見有任何討論,仿若禁忌的政治議程。
政府在近年的公民股經營權爭議中,不斷以守護「全民資產」自居。然而,在承受各項政治任務下,公股行庫運作已偏離市場運作,更不敵民營銀行的競爭,這樣真的有利於全民的利益嗎?
※作者從事股市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