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運動產業要落實產業化政策,從釋放各級學校的校園硬體資源開始,努力形成「社區運動文化」。(湯森路透)
日前看到國民黨前黨主席朱立倫先生,公開的在臉書說,「體育發展要有產業思維」。我想,經過這次奧運,絕大部分的國人,會同意這句話的論述,但我想很多人會緊接著想問:How?
我不確定今天下午和朱立倫先生一起看球的許毓仁前立委、林義傑選手、和連勝文先生,在看球拍照的同時,是否和朱立倫先生詳細分析了為何台灣過去的運動發展,產業化的程度這麼低?要讓「台灣運動產業」蓬勃發展,有哪些關鍵要素?
如果朱立倫先生不希望今天發表的呼籲,在未來淪為口號,以下這些觀點,朱立倫先生可以花點時間想想。
首先,我們得先問,「台灣運動產業」未來能否產業化,能否蓬勃發展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我認為,關鍵要素是,「有相當比例的國人,定期的從事運動、觀賞運動、購買運動相關的產品與服務,成為運動產業的消費者」。
如果依照上述的定義,過去兩週,國人如果購買了合法轉播單位的頻道閱覽權,不是用「安博盒子」,這些在電視機前為台灣選手高聲吶喊的國人,至少透過觀賞奧運,成為一位消費者。
但奧運每四年一次,很明顯的,光是透過幾百萬人同時看奧運,也無法真正落實台灣運動產業產業化的目標,必須要有相當比例的人,開始「從事運動」才行。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家庭,三位家庭成員一起看了兩週的奧運,一位學童、一位爸爸,一位爺爺,因為看了柔道比賽、射箭比賽、高爾夫比賽,深受愛上了,決定從下週開始,分別開始學習這三種運動,當他們上網找相關資訊時,他們會發現,高爾夫練習場和教練最好找,價格資訊都很清楚,甚至能上網預約。柔道場地和教練資訊次之,但如果是公有的場地,似乎收費辦法不是很公開,至於射箭場,還真的不知道去哪找。
最後,想學射箭和柔道的,因為場地和教練資訊不充分,過了幾天後,已經忘了當初看奧運的熱情,也就沒採取行動,射箭產業和柔道產業,硬生生各少了一位潛力消費者。
上述這個現象,在 2017 世大運後,在這次奧運熱後,都不斷的在各個家庭中上演,台灣運動產業很難產業化的一大原因,就是各個不同運動項目的「場館」的 「Accessibility」。這個問題不解決,台灣運動產業永遠不可能真正產業化。
台灣目前最多人從事的運動,慢跑、上健身房健身、打籃球、打羽球、游泳,都是因為場館的 accessibility, 才會發展成相對大的規模。反之,國人一直號稱為國球的「棒球」,因為場地的嚴重限制,真正參與棒球運動的人比例相對少。
要解決場館的 accessibility 的問題,絕對不是大量蓋新的場館,而是要把現有的場館「釋出」。把哪裡的場館釋出呢?答案是:各國小、國中、高中的校園內,豐沛的場地資源。
全台灣各國小、國中、高中的校園,其實隱藏了豐富的運動硬體資源,但因為校長多半非常保守,往往因為「安全考量」,不願意對社區民眾開放使用,也錯失了用學校校園的運動設施,帶動學童在課後、或是社區民眾在下班後參與運動的機會。
如果從九月初開始,全國各級學校的校長,都接到教育部命令,開放校園,並且透過聘任約聘運動教練,或是和民間運動訓練公司合作,用公開收費的方式,提供運動訓練服務,建立國人運動參與的風氣。光是這一個政策上的改變,就會馬上帶來豐沛的運動場館資源,大幅提升運動教練就業率,增加民間運動訓練服務公司的生意機會,更建立了各個社區以學校為重要據點的「社區運動文化」。這時候,如果這些學校有體育班,需要有人支持贊助經費,還會擔心找不到人參與群募計畫,提供支持嗎?
所以,台灣運動產業要落實產業化政策,從釋放各級學校的校園硬體資源開始,努力形成「社區運動文化」吧!
※作者為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後刊出,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