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與台灣關係逐漸增溫,不僅贈台疫苗,還無畏中國脅迫堅持設立「台灣代表處」。圖為駐拉脫維亞代表處代表黃鈞耀(左)7月底與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Matas Maldeikis共持標語,感謝立陶宛贈台疫苗。(取自駐拉脫維亞代表處臉書專頁)
我國將以「台灣」名稱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中國10日宣布召回駐立大使做為報復。歐盟與美國先後公開聲援立陶宛,支持各國與台灣發展關係,抵抗中國脅迫行徑。不同於歐盟與美國立場鮮明地指責中國反應失當,我國外交部的回應相對低調,發言集中在肯定立陶宛捍衛國家尊嚴與自由理念。據透露,考量避免我方外交作為淪為兩岸政治口水戰,外交高層特意要求勿重話抨擊中國,為後續發展與非邦交國實質關係保留更大的外交空間。
中國外交部10日宣布,針對立陶宛同意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因此決定召回駐立大使,並要求立國政府召回該國駐中大使。
面對中國的激烈反應,立陶宛外交部重申追求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的立場,「如同與歐盟和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並表示中方決定「令人失望」。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ėda)也透過當地媒體表示,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立陶宛有權自行決定要和哪些國家或領土(territories)發展雙邊關係。
然而對於立陶宛為了與台灣發展進一步關係不惜觸怒中國,我方在此一涉己事件上卻顯得相當低調。外交消息透露,在中方採取召回駐立大使等激烈外交動作之際,我方外交高層特別要求我方回應必須自制,避免嚴詞責罵中國,以免台灣的對外關係及外交作為淪為兩岸的政治口水戰,也影響友我國家的外交空間及利益。
外交人士進一步分析,透過立陶宛與台灣互設代表處等作法,支持台灣的友好國家正試圖建立一種新模式,為拓展與台灣關係創造新的空間,「而我們也正需要這樣的空間」;在國際社會形塑這樣的外交趨勢之際,台灣適當地回應相關國家善意,而不是與中國「吵架」,對推動交流更為有利。
事實上,在立陶宛對中方做出回應後,歐盟對外事務部(The 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EEAS)很快出面對中國作法表達「遺憾」。EEAS發言人馬斯拉里(Nabila Massrali)除了說明與台灣互設代表處並不違反「一個中國」政策,歐盟及其他歐盟成員國也與台灣互設機構之外,更暗示中國與歐盟成員國的關係變差,將會影響歐中整體關係。
而在幾個小時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回應,美方與立陶宛站在一起,美國支持歐洲夥伴及盟友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力抗中國的威迫行徑。普萊斯除了譴責中國的報復性作為,更進一步表示,台灣是公衛、先進製造及民主治理等領域的全球領袖,包括美國在內,國際社會皆受惠於與台灣的交流往來。
針對中國一再高舉「一個中國」施壓,普萊斯更表示,各國都應該能自主決定本身的「一中政策」輪廓樣貌,不受到外在脅迫,「美國就是這麼做」。
隨後普萊斯將美國此一立場透過推特再次發布,並以「盟友(ally)」形容立陶宛,立即獲得立陶宛外交部、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及副外長Egidijus Meilūnas的轉發。而美、歐盟及立陶宛三方在最短時間內的協同一致,也引發外界關注。我方外交人士也透露,從這些表態可以解讀出,立陶宛在處理中國政策及對台關係上,已與歐盟和美國有相當程度的默契。
We stand with our Ally Lithuania and condem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recent retaliatory actions recalling their ambassador in Vilnius and demanding Lithuania recall its ambassador in Beijing. The U.S. supports our European partners as they develop ties with Taiwan.
— Ned Price (@StateDeptSpox) August 10, 2021
對於美國國務院發聲支持,我國外交部回應表示歡迎,感謝美國支持台灣與立陶宛互設代表處,關切中國對他國與台灣的無理威脅,並再度鼓勵各國與台灣發展實質關係。外交部表示,將會持續推動與所有理念相近國家發展實質友好關係,台灣也不會因為外在壓力脅迫而退縮,並且會在既有深厚基礎上,加強與美國緊密合作,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
@LithuaniaMFA reiterates that #Lithuania is determined to pursue mutually beneficial ties with #Taiwan like m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EU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do https://t.co/h217lxeKd7 https://t.co/aPCgXXChZu
— Egidijus Meilūnas (@MeilunasE) August 1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