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台灣人應該會同意緬甸人對聯合國這麼說

李濠仲 2021年08月15日 07:00:00
9月14日聯合國大會開議之前,「誰能代表緬甸」之爭,已在聯合國掀起陣陣波濤。(湯森路透)

9月14日聯合國大會開議之前,「誰能代表緬甸」之爭,已在聯合國掀起陣陣波濤。(湯森路透)

前不久,美國演出一幕彷若電影般的刺客情節。因政變再次上台的緬甸軍方曾要求現任緬甸駐聯合國大使覺莫敦辭職,但遭拒絕,之後聯邦調查局(FBI)接獲情資,發現在逼退不成下,有緬甸人密謀雇用殺手,打算製造假車禍把覺莫敦作掉。所幸美方及時介入才阻止了這場暗殺行動。

 

如果我們知道9月14日聯合國大會開議之前,「誰能代表緬甸」之爭,已在聯合國成員間暗潮洶湧,則看似不可思議的「刺殺」就有了清楚解釋。今年2月,緬甸軍方以選舉舞弊為由,發動政變奪權造成緬甸陷入分裂,翁山蘇姬及其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NLD)支持者,直到今天仍在和軍政府進行對抗,並在海外組成「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流亡政府),近期最積極首要之務,就是爭取聯合國的外交承認。

 

於是,緬甸軍政府雖提名了新駐聯合國大使昂圖賴,現任大使覺莫敦卻拒絕辭職,9月聯大開議,焦點之一便是針對「兩個緬甸駐聯合國大使」的席位資格進行審查,這被視為兩造在聯合國的一場關鍵外交戰。暗殺行動也就在高張力的抗衡下被端了出來。

 

儘管6月時,聯合國大會曾通過譴責緬甸軍政府的決議,並得到119個國家支持,但這項決議和之前呼籲各國減少對緬甸軍售一樣,皆徒具政治宣示而沒有法律約束力,實質上都影響不了緬甸政局。尤其對譴責案投下反對票的雖然唯有白俄羅斯,但有36個國家棄權,且不乏鄰近緬甸的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當然,棄權票中最具指標性,就是緬甸軍政府的兩大軍火供應商-中國和俄羅斯。中國更是自緬甸政變至今,不斷表明它所謂「不干預緬甸內政」的立場,再和俄羅斯、東盟等國,先一步承認了緬甸軍政府成立的政權機構「國家行政委員會」(SAC)。

 

今年2月,緬甸軍方以選舉舞弊為由,發動政變奪權,緬甸於是陷入分裂。(湯森路透)

 

根據聯合國過往國家承認慣例,每個國家也許有權去承認他們想要承認的任何政府,但一般作法,能被承認的「政府」,通常是對國家領土(包括軍事)擁有實際控制權者,因此在這一基礎上,對控制著緬甸的軍政府來說,自然是處在有利位置。

 

但反對軍政府的緬甸人也表現出了頑強一面,他們正透過海外的民族團結政府積極向各國遊說,尤其主張「各國應該承認的是一個最能代表『人民意志』的政府,以及當地人民的自決權」。就這點來看,「民族團結政府」的論述就又比靠政變奪權的軍政府具說服力,無論如何,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就是2020年緬甸大選的明顯贏家。

 

過去以來,有些國家不乏因政變、罷免或內政局勢,而在聯合國出現代表權爭議,像是海地、阿富汗、獅子山共和國和柬埔寨都發生過。1973年,聯合國大會則因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否決了南非的聯合國代表權。那許多的慣例、通則或權宜作法,都在這次「兩個緬甸代表權」之爭中,又被翻出來檢視討論。

 

眼前,若果真得到「大國」或「多國」支持,讓緬甸民族團結政府受到聯合國承認,這當然代表了緬甸反軍政府抗議者的勝利,不過,縱然擁有了聯合國席次,聯合國當下至多恐怕也僅能給予象徵性支持,不少人評論者進而擔心,在緬甸軍政府迄今未有絲毫讓步的跡象下,之後他們加諸境內反抗者的壓迫手段,難保不會更加嚴厲,那麼,抗議者是否將為此付出更高昂的代價?以及,聯合國要如何面對同時存在「兩個緬甸大使」的問題?

 

於此之前,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期的會議,即是選擇同時不給予「民族團結政府」和「國家行政委員會」代表席位,似是想以拖待變。因而已有一說,指9月聯合國大會將再一次同時不承認兩方代表,好為緬甸的內戰浪潮降溫;但,這麼一來,似乎也等於直接遮罩了緬甸的民主曙光。

 

之於台灣,不光香港變局和處境予人心有戚戚,去年至今因軍權復辟導致動盪不安的緬甸,距離台灣也並不遙遠,緬甸的聯合國席位之爭,和台灣所處條件和成因不盡相同,只是好巧不巧,無論香港還是緬甸,其內部兩相力量的對峙,都有民主自由和極權專制涇渭分明的隔線,民主自由的反方,又都剛好都是中共在撐腰。由此也一再印證,我們並沒有誤會眼前那個中國,它每一次的行為表態,就是和台灣普遍接受的價值觀那麼不一樣。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