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勝文近日受訪,提到「台灣小到不見得有資格當人家的馬前卒」。(攝影:陳愷巨)
歷史當然不會一模一樣再發生一次,「重演」多是指當時影響事件發展的元素,和眼前情節或有相似性,那麼,藉由相似元素的對照,應該可作為當下行為的一種判讀,就像美國自阿富汗撤軍議題,連勝文接受訪問時,特別提到美國曾經「拋棄」越南、「背叛」庫德族,或是在提醒美國的幫忙和退出,考慮的都是自己,而台灣則「小到不見得有資格當人家的馬前卒」。用意也是在借古喻今,而認為美國不能信。
古今中外可供台灣參考的歷史事件不勝枚舉,就像二戰期間,那個看似「小到不見得有資格當人家(英、德)馬前卒」的挪威,究竟怎麼被捲入戰事,以及如何改變戰局,也始終值得一提。
一戰時,遠居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挪威因採中立立場,幸運避開爭端,二戰上場,挪威再次宣布中立,也就是既不靠攏英國,也不願得罪德國,寄望以此明哲保身。但大國戰略和小國偏安思考永遠想的不一樣,尤其比起一戰,二戰格局丕變,至少對此時侵略性強大的德國來說,「挪威」已非那個地圖上遙遠的北歐小國而已。
可以說,挪威一開始完全忽略了在那場戰爭中,自己國家對納粹擴張帝國版圖的重要性,直到瑞典為了避禍,先一步同意對德國供輸鐵礦(製造武器用),挪威的「中立」就被迫受到極大動搖。因為,為了確保從瑞典運送出的鐵礦不受天候因素阻斷,位在北挪威的不凍港納爾維克就是關鍵。英國也知道這一點,何況英軍同樣十分仰賴納爾維克作為進出波羅的海的安全閥。納爾維克於是成了英、德必爭之地,如此一來,它的所屬國挪威還能有何中立可言?
而處於攻勢的德軍,行動顯然比處於守勢的英國快了許多。陸路方面,德軍積極東進攻陷了波蘭,隨即北上占領丹麥,大軍等於直逼挪威門口;海路方面,德國潛艦亦在挪威水域幾度擊沉了英國艦艇,接著再派出戰機,如入無人之境地侵擾挪威領空。旋即,本來以為不表態、不選邊就沒事的挪威,突然成為英德交戰的熱區,因為德國擔心挪威一旦和英國結盟,不只將截斷瑞典運出的鐵礦,還會控制整個波羅的海,英國則深怕挪威被德國占領,將使自己的封鎖策略出現重大漏洞。挪威就這樣被拖進當年「大西洋海戰」的一環,且終究被納粹攻陷。
根據戰後訪問回溯,當時很多卑爾根(德軍登陸城市)居民是睡到一半,半夢半醒間被遠方此起彼落的槍聲驚醒,看著德軍身影愈來愈近,再怎麼不可置信,事實已擺在眼前,原來小國「中立」與否,從來是看大國現實「需求」。原以為自己「小到不見得有資格當人家的馬前卒」,結果沒想到卻是強國腦海拼圖裡那不可或缺的一小塊,一個受控制的挪威,確實也遠比一個中立的挪威對德國幫助更大。
更諷刺的是,當時眼見德國挾著沛然莫之能禦的大勢崛起,挪威國內多有政客為之內應,並在德軍登陸後受扶植上台,卻因為實在太不得民心,反而有礙納粹命令下達,很快地這個魁儡政府就又被他們所支持的納粹趕下台。可以說,「中立」不可得,連「臣服」被不被接受,也要看符不符合強國的實際利益。
希特勒曾對他的將領們說:「挪威就是這場戰爭的命運樞紐。」當他說這句話時,絕不會同時對正在奉行中立政策的挪威人說,因為只要挪威人不知道要這麼看重自己,對德軍日後的進犯就愈有利。
德軍占領挪威時,納粹占領軍和挪威人口的比例,遠超過德國在其他地方的駐軍比,足見挪威在德國眼中的特殊地位。只是幸好,希特勒也許說的沒錯,當時確有幾分「得挪威者得天下」的味道,但關於「挪威就是這場戰爭的命運樞紐」這句話,大夢初醒的挪威人則又再為它做出另一番詮釋。也就是面對德軍侵犯,儘管挪威國王已流亡英國,小小的挪威竟能武裝反擊超過60天,求存意志遠勝過幾乎不戰而降的丹麥,抵擋納粹直到被侵占的時間也僅次於蘇聯。挪威的負隅頑抗,震撼了遠方的英國,甚至可以說還改變了英國,它讓綏靖政策被徹底檢討,邱吉爾終究取張伯倫而代之,最終在1945年改變戰局,被納粹占領的挪威也得解放。
參照歷史的方式之一,或許也可以把個人暫且置身過去,揣想著我們會是那個時候的誰,面對當時的局勢,我們會怎麼說,以及會怎麼做,然後復返現下,看看我們原來是誰,我們說了什麼,又做了什麼。連勝文可能會覺得這樣做有點麻煩,但相信那會有助於他更了解自己。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