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阿富汗潰敗是怎麼發生的?

吳崑玉 2021年08月31日 00:02:00
阿富汗撤離很可能將會和1979年的伊朗人質危機一樣,由軍事上的嚴重挫敗,衍生為政治污點。(湯森路透)

阿富汗撤離很可能將會和1979年的伊朗人質危機一樣,由軍事上的嚴重挫敗,衍生為政治污點。(湯森路透)

美軍在阿富汗的撤離,已經逐漸演成一場災難。不論拜登政府如何解釋,「不想出現西貢撤離畫面」,現在也出現了,只不過直升機從房頂放到大使館旁的停機坪。「撤離中沒有美軍傷亡」,被ISIS-K發動的喀布爾機場爆炸案炸碎。大批協助過美軍的翻譯與CIA線民撤不出來,拜登將一切失敗罪過甩鍋給阿富汗政府軍,卻被阿軍戰將沙達特中將投書紐約時報反擊。阿富汗撤離很可能將會和1979年的伊朗人質危機一樣,由軍事上的嚴重挫敗,衍生為政治污點,成為紐約時報評論所標註的:「拜登無法擺脫的失敗形象」。

 

拜登無法擺脫的失敗形象

 

不論拜登政府如何辯解,7月2日美軍逃離式的撤離巴格蘭空軍基地(Bagram AirBase,或譯為巴格拉姆)正是一切災難的開始。基地指揮官說,他們是撤離行動48小時前接到命令的,而且阿富汗方面全程參與。問題來了,這個決策是誰做的?為何如此倉促?為什麼不惜留下幾百輛悍馬與MRAP防爆裝甲車與數十萬枝槍械,甚至還有33架昂貴的UH-60黑鷹直升機,也要連夜撤走?為什麼不能妥善與阿富汗政府軍交接完再有秩序的逐次撤離?

 

事實上,美軍對「NEO(非戰鬥人員疏散行動)」相當熟練,國務院在第三國安排好臨時難民住所,本地有安全的軍事基地保障撤離飛機安全起降,對阿富汗的NEO可以在30到45天內準備好。而且巴格蘭基地四周都是平地,6公里外才有山區,遠比喀布爾機場旁邊就是丘陵,幾門迫擊砲就能讓所有飛機停止起降安全得多。那為什麼巴格蘭的軍事撤離沒有與其他撤離行動協調進行?以致不到一個月後為了掩護喀布爾的撤離,又要再派數千名部隊進佔喀布爾機場?還因一團混亂而釀成重大傷亡?這些迷團,勢必成為國際關係與軍事社群內的討論焦點,並且爭論不休。拜登以外,國家安全顧問、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都難辭其咎,成為拜登政府的夢靨。

 

喀布爾機場旁邊就是丘陵,幾門迫擊砲就能讓所有飛機停止起降。(湯森路透)

 

不論怎麼推給川普政府與塔利班簽訂的撤軍協定,巴格蘭撤離行動本身就是個糟糕透頂的戰略決定,是阿富汗情勢急轉直下的主因。

 

首先,一如沙達特中將所說,阿富汗政府軍從一開始,就被訓練為大量依賴空中火力與砲兵的「小美軍」,這是美軍從韓戰「砥平里戰鬥」所發展出來的標準作戰模式,地面部隊死守陣地,呼叫空中密接支援炸碎敵軍,一旦沒有空軍與砲兵支援,這部隊就不會打仗了。而且當巴格蘭空軍撤離,美軍承諾的從卡達支援空軍,也因政治因素只能繞飛而不投彈,政府軍馬上知道自己被遺棄了,士氣怎能不崩?

 

巴格蘭撤離行動糟糕透頂

 

其次,沙達特所指控的1萬7千名軍事承包商撤離,也跟著巴格蘭基地撤離畫下句點,因為他們的基地多在巴格蘭基地之內。巴格蘭基地同時也是彈藥、油料等後勤補給主要儲藏與運輸節點,一旦失去,前線補給形同切斷。

 

再次,巴格蘭的撤離,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了美軍已經遺棄阿富汗政府,自然兵敗如山倒。為什麼沙達特的215軍團在南部還在死戰,北方省份卻紛紛投降?關鍵還是巴格蘭撤離造成了心理上的頓失依怙,士氣崩潰。

 

 

最後,放棄巴格蘭使其他撤離行動失去了最近的掩護與最佳的出入空港,更喪失了時間,來不及佈署各項NEO,結果不得不再派兵前進喀布爾掩護。拜登政府政治考量與公關需求,期待一次完美的撤離,卻違反了最基本的軍事準則。7月2日美軍之所以連夜撤離,無非是想避開一切恐攻或襲擊風險,卻留下了無窮禍患。天下沒有零傷亡的撤退,所有撤離都需後衛部隊。1989年前蘇聯從阿富汗陸空兩路有秩序撤離,還是蒙受了5百多位官兵傷亡。

 

巴格蘭的撤離不但是拜登抹不去也推不掉的政治污點,更是一個很值得研究與警惕的全球戰略與軍事戰略案例。也許撤離阿富汗是美國全球戰略上一個合理的戰略收縮,但巴格蘭基地撤離絕對是個錯誤的軍事戰略決定。政治高層常認為軍事應該臣服於政治,但現實告訴我們軍事考量與政治考量應該等量齊觀,需要協調合作而不是任由一方需求支配另一方。川普時代,國務卿龐畢歐出身於西點軍校,國安體系也多有老將軍參與,多次擋下川普的瘋狂決策。但現在的國務卿布林肯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皆是文人出身,軍方態度可能也不夠強硬,才會讓軍事決策屈服於政治需要,讓錯誤決策演成一系列災難。

 

撤退作戰比進攻敵軍更需要縝密

 

軍事上,撤退作戰比進攻敵軍更需要縝密計劃,更需要技巧與勇氣。曼斯坦從史達林格勒戰後撤退到卡爾可夫的反擊,以及市場-花園行動中英軍紅魔鬼傘兵師的撤離,都是很經典的戰例。尤其當一個國家戰略等級的撤離行動,不但要以最小傷亡保存最大戰力,不遺留有用物資資敵,還要負載政治上的需求,保留最起碼的國家信譽和威望,都需要更縝密的計劃與準備來支應。舉例來說,第三國難民營的設置、陸路撤離或逃難路線的安排、翻譯、線民、技術人員的名單、集結、與撤離方式…,甚至反恐攻的計劃,都須預先考量。

 

撤退作戰比進攻敵軍更需要縝密計劃,更需要技巧與勇氣。(湯森路透)

 

國內有些人以阿富汗比喻台灣,實在不倫不類。但我們也不能因為親美,而自動忽視拜登政府對於軍事決策方面的粗糙、生疏、與左支右絀。如果拜登政府能吸取阿富汗的教訓迅速改進,尚屬萬幸。但這是我們無法掌握的變數,所以也只能思慮上謹慎再謹慎,周延更周延,該堅持時要堅持,該硬頂時要頂上,不能唯老美之命是從,不能唯國關外交是賴,認清外交是內政的延長,但軍事才是內政外交背後的骨架,這才是台灣的保命防身之道。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