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面臨經濟成長趨緩、對外關係急速惡化,以「調整分配」為邏輯的「共同富裕」方案才被提出。(湯森路透)
長期以來中共一直將「解決中國貧窮」問題視為自身執政的耀眼成績單,習近平在2021年宣稱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甚而在最近又丟出了「共同富裕」的構想。西方媒體與各界對此的批評與質疑所在多有便不在此多談,筆者是想藉由此文為讀者理清所謂「中國脫貧」的實況。
首先還是肯定過去30年來中國對解決世界貧窮人口的卓越貢獻,但若細究其解決貧窮的原因即可發現端倪。解決貧窮的方法無非兩種,第一種是提高整體國家收入,用台灣常用的話說就是「把餅做大」。若不考慮分配問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高度經濟成長就屬於此,大量人口脫離貧窮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二種方法則是調整分配,可以透過稅收及政府移轉或強制手段來達成。然而中國今日的經濟成就主要來自於鄧小平「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發展路徑,因此在財富分配上過去30年來中國的貧富差距擴大對解決貧窮的效果實則為負。結合以上兩者我們即可得出中國過去30年脫貧主要來自於「經濟成長」的答案。
因此當眼下中國面臨經濟成長趨緩、對外關係急速惡化,以「調整分配」為邏輯的「共同富裕」方案才被提出,以避免成長放緩後貧富差距可能引發的政治危機,其背後原因絕不單是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追求社會公平這一美好願景。
這得談到貧窮線標準的問題,中國採用的標準為2010年時的年收入2300元/人(人民幣),考慮通貨膨脹至今日約為3700元左右。這樣的標準無論擺在台灣還是歐美國家都是極低的,以美國貧困線約為57500(人民幣)為例,此標準下全中國95%的人都位於貧窮線以下。當然會有人質疑需考慮物價的問題,但即使再考慮進購買力平價,美國的貧窮線仍有40000元左右,依此標準中國則約只有1/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上。如此可見中國所謂的「成功脫貧」
與其較低的貧困標準有很大關聯,整體中國社會離「富裕」尚有遙遠的距離。
以世界標準來看,同為經歷過經濟奇蹟時期的台灣才可謂真正的「共同富裕」。從1960年代至今台灣的基尼係數至多達到0.35,1960-1980年代動輒超過10%的經濟成長率也未大幅度造成貧富差距。反觀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貧富差距即伴隨著經濟增長迅速擴大,直至今日中國基尼係數仍在0.45以上,貧富差距情況嚴重。台灣的經驗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保持一定的財富分配以達到「共同富裕」,現今的中國則是企圖在已明顯M型化的社會中「調整為」共同富裕,後者的難度與會面臨的挑戰自然更高。
然筆者在此絕非單純的吹捧台灣而貶低中國,兩岸經濟都有各自的優勢與難題。我希望傳達給讀者的是客觀的自我評價與如何看待中國提出「共同富裕」背後的邏輯與目標。身為這一發展中大國旁邊的我們既要避免不切實際的「羨慕與自我貶低」,同時卻也不該以過去的成就而驕傲自滿不求進步。對於中國透過經濟發展改善貧窮這點值得肯定,但未來是否真的能如中國當局所願透過分配工資、稅收與社會捐贈來調整貧富差距還待時間驗證。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