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歐盟「國會外交」成了挺台灣的突破口

方怡然 2021年09月06日 00:00:00
歐盟國家紛紛以國會議員發言或聯合致函等方式為台灣發聲,有國會外交的意味。(圖片取自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推特)

歐盟國家紛紛以國會議員發言或聯合致函等方式為台灣發聲,有國會外交的意味。(圖片取自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推特)

從各國國會友好小組為台發聲爭取加入WHA、美國通過許多挺台決議案,到近期歐洲26國、歐洲議會及加拿大「福爾摩沙俱樂部」的共同主席及核心成員聯名致函,又歐洲議會暨美、英等總計12國國會共14位外委會主席發表共同聲明,均聲援支持立陶宛與台灣發展關係,並譴責中國對立陶宛主權的攻擊。

 

我們可以觀察到,各國尤其歐盟為了在中美兩強的國際局勢中取得一定程度的主導權及話語權,紛紛以國會議員發言或聯合致函的方式為台灣發聲,頗有國會外交當道的意味,然而,國會外交相較於正式外交有何優勢呢?

 

首先,相較於行政部門,以立法部門的方式互動能減少官方敏感色彩,在相關互訪或交流的限制較少的情況下,反倒能達成更好的外交成效,具有更多雙邊及多邊關係發展的彈性及可塑性。

 

再者,國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意基礎,民意機關代表民意與國際社會交流互動本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亦能爭取國內及國際輿論支持。另外,從立法部門發動,除了實質上能制定法律推動相關政策,若立法成本太高,也可透過決議案表達象徵意義,即使不具有實質法律強制力,但一定程度的表達國會意見、反映民意。總的來說,國會外交的推動,即是一種兼具務實及善用民主價值的做法。

 

因此,筆者認為,在我國外交工作的分工上,立法院應主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過去我國對於國會外交的論述較著重在作為彌補台灣正式外交的不足,然而當今許多國際性議題已超越國家主權的範疇,例如氣候變遷、網路安全及反恐行動等,透過具有多元彈性特質的國會管道能產生很大的行動力量,國會外交與正式外交工作應該雙軌並行。

 

在具體落實上,建議立法院設定我國國會外交每個會期或年度的預期目標及策略,主動與世界各國國會議員聯盟進行雙向交誼,並與各地區、國家之國會設立友台小組,以友好小組在各國國會中發揮影響行政部門及民意的整體影響力,肯定我國在民主、經濟及回饋國際社會上之亮麗表現。

 

再者,透過主動致函方式或邀請各國政要訪台的方式,集結更多民主自由同盟的夥伴,另外也應積極加入國際組織(例如國會議員連線、聯盟)等,加強國會外交的深度及廣度。筆者更期待,台灣外交除了行政、立法部門的推動外,更有賴民眾共同關注與參與,畢竟,台灣必須走出國際,是無可避免且必須選擇的國際戰略。

 

※作者為國會助理

關鍵字: 歐盟 立陶宛 台灣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