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看世界》/日本幕府時代《沈默》的宗教迫害史

SELINA 2017年02月18日 10:00:00
在臺灣取景的《沈默》以日本幕府時代的宗教迫害為背景。(照片:CatchPlay提供,後製:潘世惟)

在臺灣取景的《沈默》以日本幕府時代的宗教迫害為背景。(照片:CatchPlay提供,後製:潘世惟)

(編按:《上報》隔周推出《電影看世界》專欄,由專業電影影評SELINA執筆,專欄中她將以真實世界歷史或議題,引領讀者進入電影編織的世界,供讀者參考與反思。)

 

 

美國大師級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醞釀了28年,全片在臺灣拍攝的信念之作《沈默》(Silence)終於上映了。改編自日本重磅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以虛構故事訴說著天主教在日本幕府時期的沈重歷史。這次在馬丁史柯西斯的重新詮釋之下,加強了「宗教」與「信仰」、「殉道」與「見證」、「棄教」與「救贖」等辯證,使得《沈默》不只是一部以宗教為題材的電影,是闡述脆弱人性與堅強信念的複雜作品。

 

在17世紀日本江戶幕府的禁教時代,2位葡萄牙神父洛特里哥(安德魯加菲爾德 飾) 和卡爾倍(亞當崔佛 飾)偷渡到日本,為調查恩師費雷拉(連恩尼遜 飾)受迫害而棄教之謎。在他們私下潛入日本的過程中,目睹無數信徒為信仰而慘遭酷刑,內心飽受折磨的他們開始懷疑自己堅持的初衷,更被迫面臨最艱難的抉擇…。

 

 

從戰國時代說到幕府時代

 

這段歷史要追溯到日本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當時雖國內政局混亂,但並不排斥外來文化與宗教的傳播。1549年,耶穌會創始神父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帶領多列(Cosme de Torres)神父與佛南田(Juan Fernández)修士,在日本朋友的引介之下,抵達日本九州的鹿兒島,成為第一批踏上日本國土的天主教傳教士。1年後方濟各轉往長崎縣平戶市,在藩主淞浦隆信的支持下,耶穌會的神父們以長崎作為據點,開始傳教。

 

在1568年,織田信長成為戰國大名(だいみょう,意即封建主 )之後,容許基督宗教在日本傳教;而在邊陲的諸侯們為了與西方人貿易,即使並沒有真正歸信天主教,也鼓勵傳教活動發展。於是16世紀中葉到末期,日本天主教非常蓬勃發展,據說當時教徒多達40幾萬人。

 


導演兼演員的塚本晉也,飾演虔誠的教徒茂吉。(CATCHPLAY提供)

 

不過事實上,16 世紀末時就發生不少天主教徒與佛教徒的衝突,且情況越演越烈。另外,全球海上貿易更加興旺,到達日本的商船,除了葡萄牙、西班牙外,還有荷蘭、英國等國爭奪商業利益,加上境內佛教徒與天主教徒的衝突升高,日本中央政府不堪其擾,當時的戰國大名豐臣秀吉分別於1587年、1597年頒布禁教令,明訂天主教為邪教。

 

自豐臣秀吉時代開始,當局已察覺西班牙及教會帶來的威脅,且在禁教令之後,耶穌會進入日本傳教的方濟各會仍非常活躍,讓豐臣秀吉大為光火。於是在1597年時,豐臣秀吉下令在長崎處決26名天主教徒,此事件後來被稱為「二十六人的殉教」,也算是宗教迫害之始。

 

電影中有許多慘不忍睹的酷刑畫面。(CATCHPLAY提供)

 

到了1603年的德川幕府時代,無論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仍有私下進行宗教活動,當地也還有神父及傳教士持續紮根;只是他們的命運,隨著第三代德川家光掌權之後也越發危險。德川家光為防止日本人民被西方思想影響過深,以保護國內政治及貿易平等為由,於1616年下令禁止長崎跟平戶兩港口的對外貿易;1624年宣布斷絕與西班牙的往來;1633年則正式頒布鎖國令。

 

 

1633年,正是《沈默》的故事。

 

《沈默》的故事開端於兩位葡萄牙神父——洛特里哥與卡爾倍,為調查恩師費雷拉在長崎的安危及棄教之謎,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日本。當時他們已知道長崎是宗教迫害的中心,但年輕又充滿熱忱的他們一心追求神職人員的使命,即使會殉道也在所不惜。

 

《星際大戰:原力覺醒》的「凱羅忍」亞當崔佛(左)、「前蜘蛛人」安德魯加菲爾德(右)。(CATCHPLAY提供)

 

洛特里哥與卡爾倍先是遇見一群來自小村莊,純潔又堅定的教徒,而神父的到來對於躲躲藏藏的日本教徒,簡直猶如神蹟的顯現。於是洛特里哥與卡爾倍聽他們告解、帶領他們讀經與禱告,形同有了一個小小教會,不但讓教徒在艱辛的生命中看到了光,也讓兩位神父感受到神的恩典。

 

但是神蹟是短暫的,洛特里哥與卡爾倍的行蹤很快就被發現,不但連累到日本教徒的性命,甚至讓他們成為日本官吏凌遲異教徒的最佳工具。實行宗教迫害的是一名叫「井上大人」的奉行(日本幕府時代的官職名),他發現要根除天主教的最好辦法,不是把天主教徒消滅殆盡,而是逼迫神父棄教,就不再有信徒跟隨。

 

日本資深演員一成尾行(右)飾演井上大人。(CATCHPLAY提供)

 

在故事中,判定一個人是否為天主教徒、或逼教徒棄教的最好辦法是踏繪——將聖像放在地上,命令受試者一腳踩上去。若不從者則處以酷刑。

 

遠藤周作曾說過,《沈默》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在長崎博物館看到刻有聖像的踏繪,當下便深受震撼,並且試著去想像當時的情境:就算是身為天主教徒的他,在這種極為痛苦與泯滅人性的環境下,自己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踏下去。但是那些神父、那些傳教士呢?身為神職人員的他們,在宗教迫害的情況,要怎麼面對這件事?


而後,遠藤周作接著研究當時日本的傳教士情況,發現了費雷拉(Cristóvão Ferreira)的故事,但奇怪的是,1630年後就找不到任何有關他的記載。身為一個文學作家,遠藤周作決定發揮他的想像力,賦予 Cristóvão Ferreira 應有的歷史位置——於是在《沈默》中,費雷拉是故事的開端。而主角洛特里哥也有歷史對照的人物,是一名義大利籍的傳教士 Giuseppe Chiara。
 

「最強老爸」連恩尼遜(左),這次飾演飽受苦難的神父,戲分雖少但是為關鍵角色。(CATCHPLAY提供)

 

在故事的後半段,無論是遠藤周作或馬丁史柯西斯,皆提出對於基督信仰非常大的挑戰。洛特里哥眼見無數追隨他的信徒,因為掌權者的暴政而慘遭酷刑、失去性命,即使他自己也抱著殉道的決心,卻求死不成、苟延殘喘地看到無辜的人民受害。而他的恩師費雷拉,正是經歷這一切的過來人,他跟洛特里哥的一番語重心長的辯論,也是對故事的終極回應。

 

 

「神保持沈默,但你可以選擇不沈默」

 

當殉道者成為掌權者逼迫神父棄教的工具,洛特里哥該繼續告訴他們殉道能夠通往天國,以堅持保住自己的神職?還是願意棄守自己的信仰,捨身解救這些無辜的信徒,讓他們的生命不被暴政終結?

 

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洛特里哥神父,在電影中飽受精神與肉體的折磨。(CATCHPLAY提供)

 

日本政府要的很簡單,也就是他們口口聲聲說的:「只是一個形式嘛,輕輕踏下去就好」。對於一般教徒而言,踏繪是褻瀆神、放棄了原先的宗教信仰;但對於神父而言,只要這一踩,除了違背自己的神職與天職以外,還象徵著天主教在日本的滅亡。

 

日本向來以保留傳統文化為傲。當德川幕府統一全日本後,天主教對日本帶來的影響被視為異端,幕府立刻認定天主教會危害到日本固有的傳統;在經過長期間的摩擦與衝擊之後,日本終究選擇拒絕天主信仰,而回到原先傳統信仰的懷抱,也就是神道教和佛教。

 

 

島原之亂畫下句點

 

1638年,發生了因農民繳不起農租、而演變成焚燒寺廟,出動3千軍隊鎮壓的島原之亂後,幕府懷疑西方傳教士與起義有關,於是驅逐葡萄牙商人。1639年,江戶幕府頒行最後一次鎖國令,特別禁止與葡萄牙貿易,只容許少數荷蘭人及中國人在長崎出島進行貿易,且在進港前都要檢查是否為天主教徒。

 

一直到鎖國政策漸漸動搖的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當局才再度開放且承認基督宗教的傳播。不過在1850年,有傳教士回到日本時,發現有一群教徒仍然躲藏著,過了幾百年都沒有改變他們的信仰。

 

在二戰之後,1947年制定的日本國憲法中完全保障宗教自由,但基督教的影響力早已式微。至於到了21世紀的今日,綜合各種統計數字來看,日本的基督教人口只佔百分之1左右,還不確定真正上教堂的教徒有多少;但確定的是,基督宗教的影響力早遠遠不及日本傳統的佛教和神道教信仰。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