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美中都正在向戰爭框架位移

班智達 2021年09月14日 00:00:00
50年來美國對中共寄望的民主化和正常化,在習時代下已被證明是嚴重的戰略誤判。(湯森路透,上報製圖)

50年來美國對中共寄望的民主化和正常化,在習時代下已被證明是嚴重的戰略誤判。(湯森路透,上報製圖)

電影《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中,美國國務卿提議超級英雄簽署聯合國法案,以建立一個特殊小組負責監督且限制復仇者的一切行動。這個法案形成了兩派論點,分別是美國隊長為首的反對派,重視權力、效率和靈活性;以及鋼鐵人為首的贊成派,重視制度、監管和穩定性。本質差異在於是否「把自身權力關進第三方籠子裡」,延伸至國際政治理論上時:前者屬於「戰爭框架」,偏向古典現實主義的實踐;後者則屬「和平框架」,偏向自由制度主義的實踐,國家在對外政策的維持或變化,時常需要在上述的光譜兩端中游移切換。

 

在形式邏輯中「矛盾不存在」,國家無法對特定他國「同時」實踐戰爭和和平框架,而國家安全機制的功能之一,就是為了在客觀外在局勢改變時,國家能夠藉由「框架切換」變動對外政策和戰略。

 

和平和戰爭框架的相互切換稱之為「節點」,好比德國對美潛艇戰、日本對美珍珠港事變、蘇聯支持的韓戰和911恐怖攻擊,分別作為了美國在一戰、二戰、冷戰、和反恐戰爭上對外政策的轉捩點;反之亦可,在1971年聯合國發布《2758決議案》後,美國對中政策的切換體現於1972年的《中美聯合三公報》,至此打開了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大門;1991年台灣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體現我國對中共戰略的切換,從此結束中國內戰狀態,兩岸交流和互動關係提高。

 

和平框架下,國家會在跨國組織和國際制度間,以外交手段大事化小、管控風險、化解歧異;一旦切換到戰爭框架,國家勢必打破各種和平協議或互不侵犯條約,以軍事手段總動員、備戰、出兵、戰爭,反之亦同。由此可見切換國家戰略的「節點」之重要,它代表著結構系統上人為設定的分離點;它好比車站,只有在停在車站的列車才能選擇是否切換方向,在車站以外的軌道上,國家對外政策就是一台只能直行的列車。

 

50年來美國對中共寄望的民主化和正常化,在習時代下已被證明是嚴重的戰略誤判,自2017始川普將傳統對中政策拉了煞車,而接任的拜登亦以多邊主義手段延續其基調,都顯現了美國正在向戰爭框架偏重;同時中共這幾年也顯露出獨霸一方的野心,從鄧小平的韜光養晦走到了中國崛起,再走到了習近平的中國夢和極權復興,兩者戰略框架的切換和交互作用是「現在進行式」,我們正在歷經國際權力結構變動的節點!

 

※作者為中央警察大學學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