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日都在討論開放疫苗混打的效果,醫界也提出不少混打組合的意見。圖為民眾施打疫苗情形。(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台灣目前擁有國內外四廠牌的疫苗,是否開放疫苗混打是近期各界討論重點,此外那些廠牌疫苗混打效果最好,醫界一直有不同意見。名醫、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醫師潘建志在臉書粉專發文,分析AZ,莫德納,輝端-BNT,高端,四種疫苗要怎麼混打,他的結論是「莫德納混高端,不建議。莫德納混BNT,很可以。AZ混mRNA,好棒棒。」
潘建志指出,4支疫苗都被設計成要打兩劑,因為第二劑疫苗會激發更全面更強烈的免疫反應,而有更好的保護力。理論上,第二劑的蛋白質抗原性質越接近第一劑,容易被第一劑寫入記憶體的記憶性B細胞T細胞辨認出來,對混打而言效果越好。
潘建志表示,如果單純的只看疫苗本身的蛋白質胺基酸序列,莫德納=輝端-BNT=高端,三種疫苗的抗原都是S-2P蛋白,而AZ是使用原始的S蛋白序例。但S蛋白和S-2P蛋白差異很小,1200+個序列只有6個不同,即兩個脯氨酸(Proline)和弗林蛋白酶點位的RRAR。只看胺基酸序列,四種疫苗在抗原表達上幾無差異,好像都能混打。
不過他也告訴網友,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S蛋白或S-2P蛋白折疊起來後,表面上還會黏上一層聚醣盾。總共有22個胺基酸點位可以附著上長長的聚醣。而這些聚醣,對S蛋白/S - 2P蛋白的抗原表達有著很大的影響。
潘比喻,人類基本血型有4種,A/B/AB/O,就像輸血不能亂混,不然會出現免疫排斥反應,這是常識。血型的抗原來源是紅血球細胞膜上,以唾液酸結尾的醣蛋白。聚醣不同,表現出來的抗原免疫性就不同,甚至會被當做是身體外來的異物而被排斥。
潘建志說,AZ是由腺病毒攜帶DNA注入人體細胞的細胞核,再產生mRNA,再產生S蛋白。而莫德納和輝端-BNT,是由奈米脂質攜帶mRNA注入人體細胞的細胞膜,再開始產生S - 2P蛋白。這3種疫苗,S/S-2P蛋白的生產基地,都在你身上的細胞裡。
唯一不同的是高端次蛋白疫苗,它是由生物反應槽裏大量培養的中國倉鼠卵巢的上皮細胞(CHO),經過基因改造的技術,生產出來S-2P蛋白當做抗原,加上佐劑,包裝成針劑,再打到人體。
潘點出,關鍵差異就在人體細胞和倉鼠細胞生產出來的蛋白質,雖然胺基酸序列相同,但附著在外面的長聚醣鏈卻有種類和點位上的差異,表現出來的抗原性和其它疫苗有相當的落差。S蛋白要先接觸抗原呈現細胞,才能再引起B細胞T細胞反應。而接觸的點,就是聚醣。實驗証明,雖然要合成的胺基酸系列一樣,但生產的細胞(表達系統)不同,蛋白質翻譯後修飾 (PTM)系統就不相同,醣基化特徵就有差異,導致免疫反應也隨之不同。
潘建志專業分析完之後,也明白告訴民眾答案,他認為AZ,莫德納,BNT,這3種疫苗的都在人體中(而且是同一個人)合成S蛋白,醣基化相同,免疫反應接近,理論上可互為第一劑第二劑。高端哈姆太郎倉鼠疫苗,和其它3種疫苗免疫反應差別較大,比較不適合混打。
他認為,AZ和mRNA混打,是因為國際間AZ大缺貨和後來出現的血栓疑慮,所以才逼出來的策略,過去不同疫苗之間,哪有人在混打的。國外有不少混打臨床實驗証明可行的的論文,還因禍得福,發現混打反應更強。雖然AZ的S蛋白和mRNA的S - 2P蛋白有小小不同,由於都是在人體內生產出來,表面有影響抗原性更重要的聚醣盾包著,相似性非常高,第二劑裝成第一劑,身體是搞不太清楚的,會以為是相同的病毒再度入侵,而讓整個免疫系統動起來。
只是國外研究,還是建議AZ當做第一劑,mRNA當第二劑,效果比較好,反過來就不行。因為AZ的腺病毒載體,也會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特別是第二劑的載體,會被第一劑激發的後天免疫大量中和抗體中和掉,也因此AZ第二劑幾乎感受不到副作用。結果AZ-mRNA的混打法,效果比AZ-AZ官方打法保護力好很多。
至於高端哈姆太郎疫苗,醣蛋白抗原表現和其它疫苗有差異,當別種疫苗的混打第二劑時,要激發第一劑生成的記憶性後天免疫反應可能效果不好。而且,全世界都還沒有其它的次蛋白疫苗上市,自然不會有混打的先例,台灣要從頭開始做臨床實驗。他建議讓高端疫苗現在專心放在自已混自已的第一劑和第二劑之上,等保護力和安全性的數據更清楚後,再來考慮混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