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小英的都更政策對公股銀行是蜜糖還是毒藥?

李玉芯 2017年02月23日 07:00:00
都市更新為台灣近年各方熱議的話題,而內政部則早早規畫了都更條例修正案,將鬆綁金融銀行參與建築融資的限制。(本報資料照片)

都市更新為台灣近年各方熱議的話題,而內政部則早早規畫了都更條例修正案,將鬆綁金融銀行參與建築融資的限制。(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政府被外界批評為政策節奏失序,除了在去年引起爭議的一例一休、婚姻平權等議題以外,現在更想開始推「都更」這個爭議性同樣不低的重大政策。一方面是都更所引起等拆遷問題,在過去幾年屢屢成為社會運動抗爭的焦點;二方面如果獎勵誘因不夠、公部門協助推動力道不足,民間意願也就不高,這時候就只能依賴公營金融機構的進場來撐起小英的都更政策。因此,內政部也早早規畫了都更條例修正案,鬆綁金融銀行參與建築融資的限制。

 

延伸閱讀:勿讓都更容積獎勵成住戶毒藥

 

雖然這個修正條例看似對所有商業銀行一體適用,但受惠最大的其實還是公股銀行,讓人不免對這樣的政策設計啟了疑竇。但公股行庫為政治服務早就不是新鮮事,由於公股受政府掌控,所以在過去黨國時代常常有其政治任務,例如放款給與黨國有關係的企業。但即便在民主化之後,也需要為了配合政府政策的執行而調整其經營方針,結果往往成為績效低落的主因。例如在馬政府時期,公股銀行就紛紛響應開放政策前往中國開設分行,但卻因為當地金融制度與生態等限制,造成現在逾放比過高的問題,反而還要靠台灣的資金來補這個漏洞。

 

換個方向思考,如果蔡英文的都更政策能夠給予民間相對足夠的誘因,根本就不用特地指揮公股銀行來進行政策上的配合;反之,如果未來都更政策的設計思維是希望給平常績效遜於民營的公股銀行利多,讓公營金融機構可以在都更的遊戲中分得一杯羹,那是否有點本末倒置呢?靠著政府的政策補貼或產業獨占下的企業雖然短期內可以受到保護,卻會因為太過於安逸而不思考如何進步,往往造成服務品質或效率的低落,國際上諸如東歐國家在共產時期的國有企業,或是台灣的台鐵或中油等。

 

如果我們希望公股銀行更有市場競爭力,而不是在服務政治目的的前提下賠掉人民的國家資產,那就應該思考如何讓這些公股銀行擺脫政治的控制,才能真正為人民謀取更大的利益。

 

※作者從事金融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