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飆漲的咖啡價格,引爆胡佛總統與拉丁美洲的經濟戰 

美國總統胡佛。(白宮)

美國總統胡佛。(白宮)

 

從銀行家的角度來看,基斯為薩爾瓦多安排貸款的時機有如久旱逢甘霖。一九二一年當基斯安排這筆交易時,全球的咖啡價格大約是每磅十美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都停留在這樣的價格。一九二三年貸款最終拍板定案時,咖啡價格每磅高於十三美分。一九二四年,咖啡價格來到了十七美分的高點。一九二五年,全球的咖啡平均價格達到每磅二十二美分。在這些價格上,美國債券持有人幾乎可以保證兌現他們百分之八的回報。自一八九六年詹姆斯.希爾開設「三扇門」以來,長期籠罩市場的蕭條似乎宣告結束。

 

價格的提高對詹姆斯.希爾來說同樣是件好事,他所生產的咖啡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要多。直到一九二三年,也就是他買下德內克的土地三年後,他把這裡交由佩德羅.波拉諾斯負責,並開始種植波旁咖啡,自德內克種植園改名為「聖伊西德羅」種植園之後,仍尚未收成。但在一九二四年,隨著咖啡價格的上漲,詹姆斯.希爾首度收成了近六千磅可出口的咖啡豆。第二年,收成了一萬磅。一九二六年,咖啡的收成數量來到一萬七千磅。「貯藏」種植園在經驗老道的管理者杜維格斯.梅迪納管理之下,詹姆斯.希爾的收成,從一九二○年只收成了一千磅豆子,六年後成長為這個數目的十倍。一九二六年,詹姆斯.希爾以每磅二十五美分的價格賣出了一大批作物,數量超過三百萬磅,這是他從事咖啡種植三十年來,第一次能夠將債務降到接近零。他開始嚐到「自由的滋味」,而他知道這個功勞要歸功於他的「巴西朋友」。

 

咖啡價格急劇上升

 

詹姆斯.希爾指的不是巴西─美國咖啡貿易聯合宣傳委員會(Brazilian-American Joint Coffee Trade Publicity Committee)在美國開展價值百萬美元的促銷活動。咖啡價格的急劇上升,並非來自更精良的科學研究、更有說服力的廣告,或工廠裡咖啡飲用量的增加。而是聖保羅種植者早在一九○六年便開始的價格控制計畫革新的結果,當時他們利用跨國借貸的方式,向銀行家和商人借貸了超過一億兩千五百萬美元來購買他們自己的咖啡,並將其存放在紐約和歐洲的倉庫裡,直到價格上漲。當時,巴西人和他們的金融家將這種策略稱為「價格穩定措施」,收到的成效也較預期好一些,但在美國這種方式則被譴責為一種壟斷。

 

一九一一年,全球的咖啡價格翻漲了一倍,內布拉斯加州參議員喬治.諾里斯(G. W. Norris)要求聯邦單位介入調查,他聲稱這個「咖啡信託」( coffee trust)讓美國咖啡飲用者每年損失三千五百萬美元。一年後,美國總檢察長起訴了把錢借給聖保羅種植者,由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比利時銀行家組成的財團──種植園主和巴西政府本身則不在美國的管轄範圍內。一九一三年,本著解散托辣斯(trust-busting)的精神,認為行政部門出於外交考慮而拖延行動,諾里斯參議員於是推動了一項法案,授權沒收價格受到操縱的咖啡。咖啡在美國遭查獲後,咖啡託管行動轉移到了巴西。

 

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戰爆發,凍結了國際資金,排除了對市場的大規模干預,但戰後,巴西種植業者轉變了方式,重新開始。一九二二年,當巴西─美國聯合委員會(Brazilian-American joint committee)在美國推廣咖啡消費的同時,巴西的聖保羅州成立了「咖啡永久保護」(Permanent Defense of Coffee)機構。兩年後,也就是一九二四年,「咖啡保護計畫」在全國擴大發展,建立了十一個倉庫能夠存放三百五十萬袋,約莫五億磅咖啡,美國立法者根本拿他們沒有辦法。一九二六年,全球的咖啡價格再度翻漲一倍,開創了一個世紀以來的紀錄。對於整個拉丁美洲的咖啡種植者來說,巴西對咖啡的保護獲得了上帝的應允,但在美國商務部長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的眼中卻是一場災難。

 

與饑餓作戰

 

鑒於赫伯特.胡佛面對大蕭條時採取的手段,他在美國歷史教科書中被描述為在危機面前無能,在苦難面前冷酷無情的人。在很多方面,這對於一個在入主白宮之前就被國際社會譽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來說,不啻是一種既怪異而又諷刺的對比。他的頭銜主要來自於想要解決世界各地饑餓的問題。

 

胡佛是史丹福大學首屆畢業生中的一員,主修地質學。一八九五年畢業後,他作為一名採礦工程師,在美國西部、太平洋彼岸的澳大利亞和亞洲開始從事利潤豐厚的工作。複雜的採礦工作──從地底開採難以取得的資源,並將其提供給社會使用──為他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典範。胡佛給企業和政府都帶來了一種強有力的進步時代的特有信念,即世界可以透過勤奮的規畫和專業知識的應用得到改善。「這是一個偉大的職業」,他在回憶錄中如此描寫工程的偉大。「看著在科學的協助之下,一個虛構的想像躍於紙上,的確令人著迷。接著這些想法在石頭、金屬或能源中實現。然後,它給人們帶來了工作和家庭。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準,增加了生活的舒適度。這無非是工程師的最高榮譽。」

 

一九一四年歐洲戰爭爆發時,胡佛開始參與公共事務。他被任命為比利時救濟委員會(Commission for Relief in Belgium)主席,努力為陷入英國封鎖的平民爭取到十億美元的糧食和物資,以打擊德國的士氣。「我自己並不相信糧食封鎖」,胡佛在他的回憶錄中說道。「我不相信盟軍擁有如此自信,相信這會是有效的武器。我不相信讓婦女和兒童挨餓會是最佳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我不相信下一代發育不良的身體和畸形的心智會是重建文明的基礎 。」一九一七年美國參戰時,胡佛被任命為美國糧食管理局(United States Food Administration)局長,負責平衡國家的基本需求和戰爭的緊急需求。和平結束後,他擔任歐洲救濟和復興管理局(European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的職務,負責管理、分派近乎五年遭受戰爭破壞的中歐地區的糧食分配和其他緊急物資。

 

胡佛繼續與饑餓作戰,即便這已經稱不上是他的工作。一九二一年,他受到沃倫.哈丁(Warren Harding)總統任命為商務部長。那年夏天,胡佛,一個專心致志的反布爾什維克者,讀到了一份關於席捲俄國的饑荒的報告。他藉此機會表明資本主義也可以展現同情心,發起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大規模救濟運動,每天為一千一百萬人提供食物,並將數百萬人從饑餓中解救出來。

 

胡佛對那些忽視生活水準和社會福利等更大問題的資本家毫不留情。一九二五年,胡佛再次擔任商務部長,這次是在喀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的領導下,他再次帶領了一場成功的運動,反對大英帝國控制了全球的橡膠供應,以人為拉抬的方式提高了橡膠的價格。

 

巴西的咖啡保衛戰

 

咖啡不同於橡膠,因為咖啡生產國並不是為了統治遙遠的殖民地,並進而達到全球帝國擴張,而是擁有自己的政治選民和經濟事項優先的主權國家。然而,咖啡如同橡膠,正如胡佛所解釋的那樣,它是「政府大規模侵入貿易活動的另一個例子……在國際商業和關係中日益增長的威脅。」胡佛說,美國的咖啡飲用者不會「坐以待斃」,只因為他們是「不事生產」的公民──此處的「不事生產」意指咖啡。

 

當他的辦公室被美國咖啡烘焙商抗議巴西咖啡種植者發起「咖啡保護計畫」的信件所淹沒時,胡佛迅速採取了行動。他派副手前往巴西,試圖藉由談判終結這項計畫。他發起了國會聽證會,並制定了咖啡抵制計畫。如同他在橡膠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影響一樣,他開始研究在西班牙─美洲戰爭中獲取的島嶼殖民地進行國內咖啡生產的可能性,自此以後,美國「允許這些殖民地的咖啡工業開倒車。」

 

巴西的咖啡保衛戰給美國本土咖啡生產帶來了新的活力。一九○六年,巴西的第一輪物價穩定措施開始實施時,波多黎各咖啡種植者曾向國會請願,要求徵收進口稅,以刺激波多黎各、菲律賓和夏威夷生產咖啡。波多黎各的糖也是實行類似的關稅保護,使該島的產量增加了四倍,咖啡種植者希望展現,他們在同樣的待遇下也有機會可以做得很好:即便是「每磅五美分的小額稅」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二十年後,伴隨著巴西的咖啡保護政策全面生效和價格飆升,這種可能性開始顯得更有吸引力,甚至是明智的。一九二六年初,威廉.尤克斯寫信給赫伯特.胡佛,重新探討了在「美國的旗幟下」生產咖啡的可能性:在波多黎各、夏威夷、維京群島和菲律賓殖民地,以及在美國占領下的其他地方,包括海地和古巴。尤克斯本人在研究《關於咖啡的一切》時,曾到菲律賓旅行,那裡的美國農業官員告訴他,「光憑民答那峨島就有足夠的土地」用以供應全世界的咖啡。然而,這對拉丁美洲來說並不是一個令人感到愉快的前景,胡佛成為拉丁美洲咖啡種植園主的「夢魘」。

 

胡佛急於對抗巴西的物價穩定措施,不僅是因為他反對貪婪、壟斷,和基於道德理由的政治干預市場。橡膠和咖啡的共同點在於,它們活生生地說明了,美國人的生活如此依賴遠在美國邊境之外的熱帶地區原料。橡膠是偉大的美國汽車工業與世界市場的銜接點,除了「對工廠效率的貢獻」之外,咖啡已成為美國經濟能夠從更廣闊的世界獲取利益的關鍵樞鈕。自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美國食品雜貨業已完全圍繞著咖啡進行了重組。

作者簡介

 

奧古斯丁‧塞奇威克(Augustine Sedgewick)

  哈佛大學博士,在紐約城市大學任教。他對全球飲食,工作和資本主義歷史的研究獲得了美國學術協會理事會,安德魯‧W‧梅隆基金會和哈佛大學的正義、福利與經濟學項目的研究金,並已發表在History of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 Labor。他最初來自緬因州,居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盧相如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目前為自由譯者,喜歡閱讀小說。譯作有《最後的外科醫生》、《記憶游離》、《凌空之夢:1974,我在世貿雙塔上走鋼索》、《告訴你有多好吃:我的第一本美食寫作書》、《滾貓不生苔:貓咪教你的人生哲學》、《大草原的奇蹟》等。

 

※本文擷取自《咖啡帝國:勞動、剝削與資本主義,一部全球貿易下的咖啡上癮史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