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尋求連任失敗,更被對手張亞中後來居上,25日晚上率黨務主管總辭。(陳愷巨攝)
江啟臣連任失利,得票數淪老三,與17個月前補選囊括近7成選票,不可同日而語。關鍵因素除了先天不足,政治歷練不夠加上未握有提名權,難以號令黨內;江求穩、怯於衝撞的學者性格,改革不敢大破大立則是後天失調,此二硬傷導致百年老店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黨主席黯然下台。
去年大選國民黨再次栽跟斗,黨內改革聲四起,作為青壯世代指標性人物的江啟臣跟上浪潮,在與前副主席郝龍斌捉對廝殺中順利出線,外界評估藍營將有新氣象,民進黨也一度看好他變「小英2.0」。
然而,江啟臣上任後內憂外患挑戰不斷,內憂從黨產財務到黃復興存廢,備受重視的兩岸論述皆待改革;外患遭遇高雄市長罷免與補選案、高雄議長補選,以及新會期國會戰力等考驗。
高雄罷、補選案取得1勝2敗收場,所幸沒有全盤皆輸。真正重創江啟臣聲勢,莫過於一系列挨批做半套的改革;其中,又以黃復興和兩岸論述受到最多抨擊,黨內本想像有顯著變革,未料黃復興僅人事變更、裁撤跳票,兩岸論述延續被抹成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為根基,微調成「憲法九二」。
閹割版革新兩面不討好,守舊派不滿、進步派不埋單,被寄予厚望的江啟臣慘陷進退維谷窘境,和學者性格有很大關係。特別是每次遇到爭議題,即使知道不改不行,只要黨內公公婆婆、各大山頭發聲不能動,江便把雄心壯志往腹裡吞,不敢創新向前邁進,兩岸論述即是明顯案例。
多次惹出失言風波,躍上媒體版面的不分區藍委,黨中央本來意氣風發喊打喊殺,研擬祭出考核機制開鍘,最終同樣雷聲大、雨點小,落得無疾而終。
就連立法院主場都沒正常發揮。江啟臣以黨團自主為由,黨團大會討論重大議題鮮少表態發言,像廢考監議題就被酸神隱,類似案例不勝枚舉,連帶領導力引發黨內外質疑。就連打議題都太過小心翼翼,經常觀風向出手而非主動造風向,這不光是黨主席個人問題,整體藍軍給外界印象就是如此,才會催生出「戰鬥藍」。
多位熟悉和挺江人士則大嘆可惜,認為江上位正因黨內民心思變,寄望他拿出年輕世代格局和論述,強化與民間對話接軌,進一步擴大社會基礎,重塑百年政黨形象;既有民氣支持,當然可以義無反顧拋開包袱,但求穩、怕衝突的學者性格,造成江自我設限,遇到爭議就妥協。
江啟臣未連任,一定程度反映改革不被滿意,但不代表毫無成績。國民黨開始正視新媒體玩流量,青年部針對社會關注的青年、居住正義等議題舉辦工作坊及願景營,讓青壯族群、年輕基層很有感,這些過往黨內不重視,卻能真正接地氣的「質變」,將有助藍營更加緊密連結社會脈動。
對江啟臣個人來說,黨主席經歷不僅僅在政治履歷寫下新頁和墊高政治分量,最重要的是,獲得黨內青壯世代難以觸及的「掌控黨機器」機會,不論選戰布局、領導人該有模樣、黨機器要怎麼玩,不再淪紙上談兵;汲取相關珍貴經驗,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對症下藥,好好沉潛從國會出發,這位最年輕前主席未來仍有望更上一層樓,躍升《時代雜誌》肯定的百大未來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