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德國在考量商業利益上較為親中,然而近期中國對各國經濟制裁的舉動,讓德國也開始重新思索並調整對中路線。(湯森路透)
德國9/26舉行四年一度的聯邦議會選舉,這場選舉除了將決定由梅克爾帶領16年的德國,未來執政路線是否會延續梅克爾「務實冷靜、科學判斷」的精 神,更重要的是,如何形塑德國未來在世界舞台的明確定位。選戰進入最後階段,究竟會由誰接班梅克爾,創造德國新氣象,全世界都高度關注。對於台灣來說,這場選舉我們必須關心什麼?
依照當地最新民調,領先的社民黨民調為25%,而基民/基社聯盟則以23%僅追在後,小黨方面分別有綠黨(16%)、自民黨(12%)、極右派另類選擇黨(10%)、極左派左派黨(5%)等小黨,代表德國極可能出現首次三黨聯盟。而目前有兩種聯盟組成較有可能:「紅綠燈陣線」及「牙買加陣線」。若以對中強度簡單二分,前者(社民黨、綠黨、自由黨組成),對中態度較強硬,而後者(基民/基社黨、綠黨、自由黨)組成,對中則會較保守。
若以各黨總理候選人個別分析,基民/基社聯盟的拉謝特(Armin Laschet)支持延續梅克爾的中國政策,認為德國必須繼續當好中國的「可靠夥伴」,將承襲梅克爾親中路線。另一位目前民調領先的社民黨候選人蕭茲(Olaf Scholz),在對中政策上沒有明確表態,只強調歐洲需擁有更大自主性,在國際舞台上應有更積極表現,預料對中立場也是相對溫和。反而曾是國會友台小組成員的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對中國明確採取強硬態度,在政見中批評中國追求獨裁霸權。親商的自民黨主席林納德(Christian Lindner)呼籲德國經濟界應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對歐中投資協議也持批評態度。
梅克爾上任16年,任內出訪中國12次,充分展現她「經濟務實」的執政風格,維持中德關係良好為外交首要任務。雖然德國在考量商業利益上較為親中,然而近期中國對各國經濟制裁的舉動,讓德國也開始重新思索並調整對中路線。筆者認為,台灣在德國領導人換局後,必須更為強化對德關係,在各方面把握與德國合作的新契機。
軍事上,台灣須利用第一島鏈的地緣戰略優勢,強化並升級與德國軍事交流層次。今年8月,德國「巴伐利亞號」從威廉港出發,目前正在印太地區進行為期6個月的巡航。德國藉此表達對印太盟友的支持,原本規畫停靠上海淡化巡航針對中國的意圖,然而中國回絕德國靠港請求,讓德國吃了一記閉門羹,但此次為德國海軍近20年來首次進行巡航,以實際軍事行動顯示將目光投向印太的策略轉變。
商業上,德國其實與美國同樣急需台灣車用晶片,然而德國是由車廠與台灣半導體公司要求增產晶片,美國則是由政府向公司進行溝通。此細微差別就在於美國車廠若缺晶片,因車廠大多直接在美國設廠,會直接衝擊國內就業市場,進而提高失業率,社會衝擊之下政府不得不出手。德國則是因為車廠並非設於當地,相較來說對政府壓力較小。因此,台灣應發揮我國半導體的不可取代性,讓此經濟優勢轉換為對商、對政的具體談判籌碼。
能源上,德國為投資我國離岸風電發展主要來源,台灣應加強與德國在再生能源的合作,強化技術交流以突破目前離岸風電國產化學習曲線過慢的困境,讓投資-製造雙贏模式帶動我國完成2025年再生能源比例20%的目標。
筆者認為,在國際友台氛圍催化加上領導人換局的時機點,台灣應把握並轉換對德關係經營的思維,以自身優勢強化與德國關係,讓一貫被掛上親中名牌的德國,不用面臨在意識形態與經濟利益上做出取捨的難題,積極透過實際行動及決心讓德國相信,加強與台灣合作會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作者為國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