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已經影響了兩個世代的臺灣人。(湯森路透)
928教師節前後,臺灣媒體陸續出現以下幾則新聞頭題:《小三男童不服管教攻擊女老師,老師還手被判有罪》、《高中生「滑手機被罵」,把家人反鎖屋內放火》、《不爽「技轉才能考博士資格考」,博士生怒告教授!》、《女大生po網控學長是偷拍狂!他怒揭真相提告自清》、《羅生門!女大生自爆遭教授性侵,三聯單上被告不是「他」》。至於928當天,聯合報則是以《教師節不快樂》為題,做了與「教育現場,教師自保」有關的一系列專題報導。
以1990年「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解放狂潮換算,當時的teenagers(13到19歲),如今已屆44到50之齡。再以臺灣初婚者平均年齡30到32歲計,則他們若育有下一代,則概約巧合地又處在13到19歲的青少年階段。
一句「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影響了臺灣兩個世代,真否如此?有否可能?援引臺師大前校長張國恩於2015年11月21日為「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致詞時所說:「現在年輕人的思維已經變成「我若不喜歡,你也不可以」。每一個人的價值觀,都要求其他人一定要接受,不接受也不行!」張前校長以「網路社群」為例指出:「經常出現的狀況是,當有人講出一個不符合社群多數者看法的主張時,動輒遭到圍剿、刪文,甚至被封鎖帳號,形成許多「排外」的小團體……。這樣的價值觀養成和社會的「民粹化」有關,民眾對彼此的尊重減少,在年輕人之間,也造成相當大的問題。以教育現場而言,“言語霸凌”已經是所有霸凌行為中最嚴重的一種」!
其次,再參酌每年僅頒發5頂桂冠的【全國SUPER教師】得獎人李以敏(台北市新生國小)於2018年9月15日的獲獎感言:「學生交作業是責任,但卻曾因要求“不交作業”的學生抄寫「好的生活習慣是成功的基石」文章350個字,被家長告體罰!官司打了2年半,拿到乙等考績;待整件事情平復後,決定去念台大法律學分班,參加創新教學獎的比賽,以得獎和不斷進修,證明自己的適任」!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段心儀在2019年9月26日投書媒體寫道:「這幾年,老師不知招誰惹誰了,從教學線上到退休教師,全都惶恐不安;……在職老師戰戰兢兢捧著飯碗,飯碗卻越來越難捧」!
綜上,「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是否確實影響了兩個世代的臺灣人?而「我若不喜歡,你也不可以」的升級版霸道,又更是否會讓「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隕落成「臺灣最多的是六法全書」?!
2011年11月18日 ,李明依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說:「讀小六的兒子問她,“妳那時候為什麼這麼壞?”、“妳以前是不良少女?”讓她尷尬語塞」。李明依在兒子的作業裡,意外發現「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成了社會課討論「法治與道德 - 自由篇」的負面教材。她對此表示:「沒想到自己也成了課本裡的歷史人物,當年覺得這句話沒這麼嚴重,現在用法治和自由的角度解釋,變成有提醒作用的負面教材也挺好,才能避免被濫用!」她自糗:「一樣是小學教材,孫越叔叔是公益,我是負面」。
31年了,臺灣雖還有「人情味」,但事實卻稀薄了許多。2014年9月23日,金車教育基金會公佈調查結果發現:「逾51%的教師不快樂」,原因是「學生不尊重老師」,更有「高達93%的教師認為,時下學生最需要加強的是『品格道德教育』」。7年後的現在,當時被認為「不尊重老師」、「最需要加強『品格道德教育』」的那些學生,而今,正值或甫邁過13到19歲青少年階段不久。以此對照前揭928教師節前後的那些既感蠻不講理,又令人慨嘆萬千的焦點新聞,好似,或到了也該網購一本「六法全書」的時候,以避免「有人心不爽,衆人都別活」!
※作者為臺師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