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長林智堅力拚縣市合併,成為台灣第七都。(取自林智堅臉書)
最近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題,頓時成為熱門話題並引起熱烈討論。筆者忝為居住於新竹市之居民,認為不論從稅負正義、共同生活圈、資源分配與多數民意等觀點,竹竹合併升格確實有其必要性。
首先,新竹縣市之稅收為1900億,在全國排名第5(還勝過2個直轄市),但獲得之統籌分稅款比例不到4%,其繳納之稅收與獲得之資源不成比例。如竹竹合併升格,應可獲得更多統籌分稅款投資、建設大新竹,以符稅負正義。
新竹作為科技之都,因幾十年來新竹科學園區之發展,新竹縣市已變成密不可分之共同生活圈。這從每天上班、下班時間經國大橋、頭前溪橋、興隆大橋橋壅塞,原先10分鐘之車程可開到接近1小時,以及每到假日新竹縣民(特別是竹北市民)湧入巨城百貨可得知。
也因屬共同生活圈,卻因縣市分治,造成諸多重大公共交通建設遲遲無法順利進行,如大新竹輕軌規畫,因縣市不同調,直到現在僅止於可行性評估,以及連接新竹市與竹北市之橋梁不敷使用,但直到現在尚未有立即之新設橋梁計畫。
如竹竹合併升格,由新的地方政府對大新竹之交通建設做充分且全盤之規劃,必定使大新竹地區發展迅速。再加上竹竹合併或升格後,新竹科學園區、台元科技園區與未來AI智慧園區已屬於同一行政區,其繼續發展與相互支援,大新竹地區成為國際數一數二之科技重鎮已指日可待。
或許有論者以為,合併升格將不利於偏鄉發展,且鄉鎮市層級因改制為區而不存在,將無法反映基層民意。然筆者想問的是,偏鄉之所以為偏鄉,不就是因為偏鄉沒有工作機會、人口外移等惡性循環下所導致嗎?而維持現狀不合併升格,偏鄉仍然繼續被邊緣化。
反倒合併升格後,從資源分配之觀點,因原先的鄉鎮市改制為區,新的地方政府更容易將政策推行到地方,新的地方政府更可視各個地區之特色,直接給予不同程度之支援,如建設特定之產業園區,或對於有歷史、文化意義之地區投入相關資源,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吸引人才,這都是原先鄉鎮市層級之資源無法足夠提供的。
換言之,合併升格對偏鄉並非不利,反倒有利。至於基層民意問題,雖鄉鎮市層級因改制而不存在,但尚有里長選舉反映基層民意,這已足夠(6都與現在的新竹市不就如此)。
當然有人質疑新竹市長林智堅現在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是否有為自己量身訂作之情形。然合併升格前之地方首長在合併升格後繼續參選,也有前例(如之前之台中市與高雄市),而且任何人均可參選角逐合併升格後之首長選舉。重要的是,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確實對大新竹有利,如只鑽牛角尖在量身訂做的議題上,實在可惜。
最後回到民意,任何政府之作為都應順應民意。根據最新民調,超過5成以上之新竹縣市居民贊成合併,有民意作為後盾,此時中央政府何不順水推舟,成就一番佳話?
終究都要合併升格的,何不一開始就合併升格呢。
※作者為大學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