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淨零賽局來臨 綠色和平:台灣應盡快說明碳定價

邱家琳 2021年10月05日 11:21:00
2021年8月31日,綠色和平與70多個民間團體要求政府將2050淨零目標與碳定價等修法意見納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取自綠色和平官網)

2021年8月31日,綠色和平與70多個民間團體要求政府將2050淨零目標與碳定價等修法意見納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取自綠色和平官網)

在國際的淨零趨勢下, 環保署昨(4日)表示,溫管法將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10月出爐草案。對此,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表示,行政院從去年底就啟動的2050淨零路徑盤點工作,到目前仍看不到具體規劃,對於關鍵的碳定價制度何時能上路更避而不談,整體減碳相關進度嚴重落後國際。

 

綠色和平也呼籲,下個月將是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6),政府應盡快向各界溝通淨零路徑盤點工作結果,並說明有效碳定價在整體淨零路徑中的用途,如何在各大部門中發揮其以價制量的力量、且挹注資源於減量、調適等工作上。 在國際淨零賽局裡,台灣已經落後許多,台灣的表現需要盡快落實確切的氣候行動。

 

 

中鋼、台塑相繼提出2050淨零路徑

 

台灣將近5成的碳排放量都來自於工業,其中化材、金屬、電子與水泥更是佔據約75%的工業碳排。如今在國際壓力的驅使下,台積電、台泥、中鋼都已相繼宣布淨零碳排,永續能源基金會於9月份正式宣佈「台灣淨零行動聯盟」成立,號召營收占比台灣GDP超過4成、溫室氣體含量2成的企業齊聲宣示淨零。

 

就連排放量最大的台塑集團,也終於在2021年10月1日工業總會所舉辦的論壇中發表2050淨零目標和初步路徑規劃,提出在2025年減碳25%,2030減碳至少35%的目標。雖然距離國際2030減排50%的承諾仍有距離,但也遠遠超越台灣目前《溫管法》的2050年長期減量目標和2030年減碳目標。

 

石化業的參與顯現全台企業對於2050淨零的目標已逐漸達成共識,所有企業無不加速低碳與數位轉型,透過雲端科技、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輔助,希望透過能源效率的提升、電氣化、低碳燃料、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闢出一條可行的路徑,邁向淨零。

 

氣候變遷已是不爭的事實,若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必須首先淘汰高碳排的化石燃料。(取自綠色和平官網)

 

 

「有效碳定價政策」遲遲未定

 

即便企業能提出減量的承諾、自身的因應路徑,但仍舊需要政府擬定有效的碳定價機制,以減抵未來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威脅、提供財源大力推動節能減碳技術的發展,並且讓更多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提前意識到淨零的重要性、予以準備。

 

有效碳定價的制定必須包含明確的「碳底價」和「長期、穩定上升的規劃」,提供產業更大的經濟誘因投資低碳設備。以水泥業的廢熱回收發電系統為例,若導入有效碳定價系統,短期內可以將投資回收期縮短,長期隨著費率的提升,會使投資的效益越加顯著,鼓勵更多企業從事長期的減排行動。

 

根據綠色和平的建議,台灣的碳定價應設定300元新台幣起徵的底價,以每年至少10%的成長率跟上歐盟的價格水準,才能夠在減碳以及經濟層面為台灣保持競爭力。

 

對此,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指出,倘若實行環保署研擬的100元碳費,減碳效果微乎其微,長期而言無助於減少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於產業產值的負面影響,而綠色和平提出的方案能對台灣達成淨零的減碳目標產生極大助力,且長期每年可以幫助台灣創造1%的GDP成長。

 

蕭代基也提到,若台灣採用符合歐盟水準的碳價格,並藉由稅收循環機制,正確地利用其收入,不僅能夠不用繳交碳邊境稅給歐盟,更將對台灣產業競爭力、整體GDP成長和減碳帶來較大的正面效果,呼籲立委們必須於法條中制訂碳費底價、逐年調升的費率與收入不可補貼污染源的規定。

 

淨零行動聯盟的召集人、永續能源基金會的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則表示,企業邁向淨零有許多挑戰,政府應儘速提出有效的碳定價方案,在溫管法修法內必須明訂合理且可促進減碳成效的費率,同時載明長期穩定的調升機制,並且明確公開費率的用途,確保碳費能在企業轉型上提供實質幫助。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