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外交策略 不應該「只」建立在對中國的負面情緒 

陳冠廷 2021年10月07日 07:00:00
台灣的外交策略,應該聚焦於集體合作「嚇阻」衝突的發生,不是強調正在準備戰爭的發生。(湯森路透)

台灣的外交策略,應該聚焦於集體合作「嚇阻」衝突的發生,不是強調正在準備戰爭的發生。(湯森路透)

本年9月,前副總總統陳建仁受邀到美國主辦之全球新冠疫情高峰論壇,陳副總統向東道主和其他世界主要國家領導人承諾,在這艱難時期,台灣將堅持支持我們全球朋友的決心。台灣將繼續捐贈醫療用品,以幫助抗擊 COVID-19 的傳播,並將為美國計劃建立的全球衛生基金捐款。這種台灣軟實力的展現,以及謙遜、互助的友好精神,正恰恰展現台灣與中共戰狼外交的巨大反差,也對台灣的外交工作,產生重大助益。

 

台灣對外事務論述的方式,應該是放在與潛在盟友的各種合作,進而進展到安全合作。最近我國的某些外交人員、民意代表,過度強調戰爭、衝突,這並非最好的戰略。

 

台灣的外交策略,應該聚焦於集體合作「嚇阻」衝突的發生,不是強調正在準備戰爭的發生。
 

我們實質上沒有與主要的國家真正的集體安全條約保證, 即便有,在國際關係理論,有所謂「聯盟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in alliance),就是盟友之間對「被套牢」(entrapment)跟「被背叛」(abandonment)之間的恐懼。一方面擔心被捲入盟友所介入的衝突,另一方面則是擔心被盟友背叛
 

不論如何,利害關係的緊密連結,都能夠增進盟友、潛在盟友的互信,進而增加各種合作的可能。
 

外交上面能爭取的厲害關係緊密連結,不應該「只」建立在對中國的負面情緒。更應強調己身對區域和平的重要性。萬一哪一天中共調整對外策略,使周遭國家對其採正面(甚至是較不負面的看法),但中方對我國領土野心仍在,我們如何自處?
 

誠然,因為中共最近對周遭國家的安全威脅,對新疆、西藏,以及國內包含香港的人權侵害,更讓中共欺凌台灣的惡形惡狀被看見,但這是一部分可以運用的元素。
 

在貿易議題、能源議題、公共衛生議題,價值議題(民主、法治、人權等)、資訊安全議題,一步一步加強與合作夥伴之利害「依賴關係」,不單單以中國作為座標,展現台灣對區域的價值,這是外交首要任務。
 

累積台灣的籌碼,增進區域合作,才能夠讓各國對於參與台灣相關事務,乃至於對台灣參與印太區域的事務有所助益。

在那之前,用過於強烈的語言形容現狀,對於更緊密的合作不會有更大的助力。激烈的言論或許可以對原本就對中共威脅的人來說可以「增加爽度」,但對於潛在合作的盟友來說,(特別是民主機制的國家,各種多元的聲音都有),這類議題的公眾溝通上面可能增加負擔。
 

最後,區域和平是目的,「嚇阻」是手段,理念相近的國家要在安全上合作,態度上要堅決,但並非模仿中共戰狼外交的說法。共同尋思降低危機的手段,沈穩、自信追求合作,讓中共單方面升高危機成為無意義的外交挫敗,是我國必須努力的方向。


 

※作者為台灣世代智庫執行長

 

關鍵字: 喝阻 戰爭 衝突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