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城市又髒又臭!羅馬、奈良、巴黎、倫敦居民花了多久才學會處理污水?

古羅馬遺跡。(pixabay)

古羅馬遺跡。(pixabay)

假如城牆沒有蓋完,也許還有其他方式來防禦城市或確保個人安全,像是在戰火來臨之前逃到鄉下。假如沒有建設供水系統,還有其他的取水方法,像是拿著容器走到最近的水井或河流,再扛回家。廢棄物就比較需要迫切處理了,因為只要垃圾、廚餘和其他廢棄物堆積起來,每天都會被人看到(和聞到!)。

 

至關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

 

跟都市生活的其他元素比起來,自行處理垃圾可能造成更多問題。假如你在城市被敵人包圍時逃走,或自行到河邊取水,這些行為對你的鄰居影響不大。但如果你把垃圾倒在鄰居的院子,只是把問題轉移到別的地方,而不是解決問題,另外還有可能加深你和隔壁鄰居之間的嫌隙。垃圾會發臭,並引來野狗和害蟲。難怪隨意傾倒垃圾常常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垃圾應該清除才對。

 

都市居民對垃圾清運設施更加重視,一個非常簡單的東西就能看到這一點:馬桶。在格外講究衛生的當代世界,我們已經習慣將每日方便的產物直接沖走。但在古代城市(某些程度來說,當今世界上有些地方亦是如此),日常生活的副產物無法輕易被抹除。處理人類排泄的方法有限,假如排水設施不足或不存在,解決每日糞便的方式就更受限。假如社會上有其他的替代方法,也許可以搬來一些流動廁所;假如無法取得流動廁所,剩下的選項只有茅坑和直接在外面大便。對我們來說,絕大多數的人完全沒有這樣的經驗,因此只有當我們在露天集會或節慶想上廁所卻找不到廁所時,才會意識到如廁設備有多重要。

 

髒臭的古代都市

 

古代的都市環境一定比當今更臭、更髒亂,古人留下來的文字描述就說明了這一切。兩千年前的古羅馬作家尤維納利斯(Juvenal)抱怨當時的人常常走在街上好端端自顧自的,突然有人在高樓層清空尿壺,因而被淋了一身糞便。[13]如果要大剌剌上廁所,最有名的例子絕對是北非的羅馬時期古城杜加(Dougga),城中十二人座茅坑的洞口精心排成半圓形,讓朋友們在解決生理需求的同時還能一起聊天。世界上有些其他地方的廁所在室內。糞便有時集中到刻意規畫的地下糞池,但更常直接從屋裡滲出,流到房屋之間的空地,讓鄰居十分不悅。面對反社會的如廁行為,有些人設法嚇阻或羞辱害群之馬。美索不達米亞有一位叫休拉克(Shulak)的廁所惡魔會躲在暗處、帶來疾病。在八世紀的日本,首都奈良的官員不滿居民亂倒排泄物,因此下令「禁止將未處理的汙水排到住家之外」。

 

正如水管或渠道裡流動的淨水,汙水也會遵守地心引力的法則。在下大雨的時候,我們走在街上會看到水和所有被水沖走的東西都流到水溝裡。這是怎麼發生的呢?沒有任何一戶住家會自己挖水溝,也沒有任何一棟公寓的人調整路面的斜度,讓地表上可見的雨水和地下看不見的汙水依照地心引力的法則流往某個固定的方向。興建基礎建設時所做的決定,可能影響世世代代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每一點的坡度都會對下方的鄰居造成影響,即使在最早的城市,領導階層都懂得制定行為規範,試圖處理這個問題。奈良的官員對這個議題毫不避諱,他們指出,他們發現「許多面對水溝的住家刻意裝設堵水用的水門。這會傷害附近牆面的根基,因而導致路面泥濘不堪」。

 

若要理解都市形成之初的下水道等基礎建設是怎麼在地表下挖掘的,唯一的方法往往是考古研究。(pixabay)

 

古人挖的下水道

 

布拉克、特奧蒂瓦坎等最早的城市沒有留下太多水利相關的文字紀錄,因為文字是在這些城市出現很久之後才發明的。一如城牆相關的研究,若要理解都市形成之初的水管、下水道、水井等基礎建設是怎麼在地表下挖掘的,唯一的方法往往是考古研究。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烏魯克,第一個廁所是公元前三千兩百年蓋的,位於一棟宗教建築內(也許讓祭司可以在裡面對抗休拉克的魔咒)。茅坑的概念在當地延續了數千年,糞池有時候還會特別用陶環來補強。

 

就算我們有文字紀錄,以科學輔助歷史的研究方法對考古仍然有助益。現代研究奈良的學者發現,奈良不是當地的第一座京城,更早的藤原京(飛鳥時代都城,今奈良縣橿原市一帶)建立於七世紀末,面積將近五公里見方,顯然本來要大規模發展。然而,藤原京的水道雖然經過精心設計,卻有嚴重的缺點。由於習俗上「南面稱王、北面稱臣」,皇宮位於京城的北方,但這裡的地勢比社會地位卑微的住家還要低,所以排泄汙水會流向權貴階級的宅第。因此,大約短短十六年後,京城就從藤原遷到奈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奈良的官員會下達那樣的命令,顯然是因為當地人還記得前一個都城出了什麼錯。

 

我們可以想像,當年在藤原京的人碰到那樣的排水狀況,「早就跟你說了」之聲一定不絕於耳,大家紛紛交相指責。這一切要怪最早定居在這裡的人沒有注意到當地的地形嗎?還是要怪後來在這裡定居的人,讓自然地形無法負荷他們的排泄?也許會有人低聲批評,城市規畫之初不應該那麼迷信方位,應該把皇宮放在汙水流向的上游處,不管那裡是否位於城市的北方。也可能有人認為應該更在意維護工作才對(在奈良的行政命令亦提到這一點,先前的經歷鐵定仍然歷歷在目:「〔囚獄司〕每六日應命令囚犯打掃皇宮外圍,雨後隔日應清理宮內汙水與廁所水溝」)。

 

「全都進下水道!」

 

排水系統需要有人裝設實體的水管和下水道,讓廢水有辦法排出,日後的改善也一定會被最初興建時的抉擇制約。曼哈頓現今的馬桶都必須沖入一個歷史超過一百年的下水道系統;同理,在古城裡,最早期的基礎建設會永遠影響日後汙水的流向和後人相關的討論,正如新創的字彙都必須在固定的文法結構裡流動。另外,光有涵洞和管線還不夠,因為還會有人辯論哪些東西才算是「汙水」。在一八五○年代,巴黎的公民甚至還吵過是否要讓居民的排泄流入下水道,還是排水系統只應該用來排出降雨積水。

 

後來,「全都進下水道!」的聲音占了上風,於是所有的東西後來都進入下水道。我們可以想像,摩亨佐達羅和奈良可能也聽得到類似的聲音,新來的居民原本對此遲疑,但漸漸被說服接受城市居民既有的習慣,將排泄物(和所有其他的東西)倒進下水道裡。

 

惡臭的泰晤士河

  

在巴黎,我們認為是奧斯曼一聲令下就開始的工程,其實是經過漫長的對話和反覆溝通才開始的。當然,在十九世紀中大刀闊斧清理街道和興建排水系統的奧斯曼男爵確實有個人魅力,但做這些事情的不只有他。歷史學家馬修.甘迪(Matthew Gandy)指出,「巴黎市內水的流動方式一直要到第二帝國瓦解之後,才變成我們現今所認知的現代化,由於用水量逐漸增加,又一直有霍亂疫情的隱憂,在一八九○年代才訂立相關的新法律。」巴黎汙水的流動,源自每日數十萬種與用水有關的決定,其中包括衛生觀念演進導致洗澡頻率增加。這些看不見的行為(或者可說是另一種隱性消費)潛藏在衣鞋帽飾等公開的自我表現方式之下(舉例來說,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La Parure〕就是以這個時代為背景,小說的主角是一位不太有錢的女子,向友人借了一個鑽石項鍊後卻引發災難)。基礎建設的使用觀念之所以轉變,消費是其中的關鍵;水和其他物質的用量增加,是因為人們學習到新的概念,像是關於疾病的科學知識成為都市中產階級教育的一部分。

 

倫敦的居民也花了很久才懂得怎麼處理汙水。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數百年間,倫敦有一套精良的輸水管線將水帶進城裡,但並沒有排水系統,各地的糞坑會有人將穢物帶去鄉下當作肥料。這一切在一八一五年改變了,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家庭汙水可以經由下水道直接排入泰晤士河。這下就麻煩了,因為泰晤士河無法容納那麼多未經處理的汙水。到了一八五八年,泰晤士河在夏季的味道已經重到被當地人稱為「大惡臭」(Great Stink),但是要等到國會回到河邊剛剛重建完的國會大廈後,政府才開始著手處理這個問題,解決的方式是將穢物撈出,帶到附近的農地去。跟十九世紀的狀況比起來,現今光鮮亮麗的國會大廈和觀光客雲集的城中地區明顯衛生了許多,但是在這段期間,穢物還是一直被帶到鄉下去。到了一八八六年,倫敦下水道的汙水已經多到鄉下農夫無法再吸收,因此剩下的穢物就被載到海裡傾倒—而且一直持續到一九九八年!

 

※本文擷取自《城市、演化、人: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臉譜出版。

 

作者簡介

莫妮卡•史密斯Monica L. Smith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教授、環境與永續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教授。寇岑考古研究所(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印度研究納文與普拉蒂瑪•多西講座教授(Navin and Pratima Doshi Chair),南亞考古實驗室(South Asian Archaeology Laboratory)主任。


考古專業包括在埃及、英國、印度、義大利、突尼西亞、孟加拉、土耳其和馬達加斯加等地的田野工作,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國家地理學會獎助金贊助。


譯者簡介

吳凱琳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職於出版社、雜誌社,目前為自由工作者。譯作包括《橡皮擦計畫》、《崩盤》、《房間裡的大人》、《子彈思考整理術》、《訂閱經濟》等書。

王年愷
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肄業,譯著包括《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網路讓我們變笨?》、《戰勝愛滋》、《資訊爆炸之後》(以上由貓頭鷹出版)、《dpi 2013好玩漢字節特刊》(漢生科技出版)、《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外貿協會出版)、《深度思考》、《塗鴉學數學》(臉譜出版)等。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