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教育瀕臨崩盤,其中多所大學取消「退學」規定,似乎有雪上加霜之虞。(資料照片/攝影:陳沛妤)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是筆者就讀國中時期,班導師特意貼在教室左右兩側立柱上的勉詞。
當時,已是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年代,因此,一般只會有「留」級生,而不會有「退」學生。另由於法令的依據先後有:《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國民教育法》、《強迫入學條例》,以及《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等,因此,就「義務」教育而言,學校與教育機關還會對於「中輟生」,予以特別關懷輔導。
2014年8月起,臺灣將原九年國民教育合併以高級中等教育,並依「高級中等教育法」的規定,將「基本」教育的施教對象,擴增為15歲以上國民。惟此新制的9+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最後三年,係屬「自願」而非「強迫」入學。是以,對於高中/職生而言,也就沒有「中輟生」的存在,但相對有「休、退」學生。
至於大學,從早年的「University」被戲稱為「由你玩四年」,到今日臺灣高等教育的瀕臨崩盤,觀察若干大學,尤其是公立大學的取消「退學」規定,從數據上來看,似乎顯現了雪上加霜的景象!
2011年11月,臺師大率先取消學業「雙二一」退學制度。時任教務長的陳昭珍於受訪時表示,「因為有學生參與太多社團活動,被連續「二一」退學。不過學生提出申訴,希望學校給他機會彌補,認為教育目的不該是把學生退學。師長應儘量協助學生,而不是學生一犯錯,便以最嚴厲的方式處置。陳昭珍說,學生如果學分被當太多,校方會給予輔導並長期追蹤」。
在臺師大之後,陸續有靜宜、文化、佛光、中原、淡江、前陽明大學、政治大學等,先後跟進取消「二一」退學規定。簡單直白地說,也就是某生,即使各科全都不及格,甚至科科掛零,他/她也可以繼續維持大學生身份。
這個決定好嗎?2017年2月,時任臺師大校長的張國恩,於北京大學進行了一場「21世紀高等教育兼論翻轉教育思維」演講,他對包括時任北大校長林建華在內的滿場聽眾慨言表示:「大學不該有退學制度!大學應該是一個天天有畫展、週週有音樂會的環境。大學,應該幫助學生規劃世界足跡地圖……。教育,不該有太多限制」!
四年半後的今天,維持高標準退學規定的北大,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排名裡,從原本的第27,上升至第16。臺師大則從原世界排名的(501~600)級距,下滑至(601~800)。而政大,則從原(601~800),慘摔至(1001~1200)。至於前陽明大學,因已於今(2021)年2月與交大併校,在此就不做討論。
另再依《QS》的全球大學排名,觀察過去4年半來的變化:北大從原本的第38名,上升至第18名。臺師大從原本的第289名,下滑至334名。而政大,則從原(601~650)級距,微升至(591~600)級距。
綜上,關於退學與否,究竟與上揭世界排名有無絕對的因果關係,或許不能武斷置喙。惟日昨一則與「曾被退學」有關的勵志報導,卻顯得格外亮眼。
新聞寫道:「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偉徵,30多年前因瘋社團荒廢學業,念大二時即遭退學。但他不甘只有大學肄業學歷,44歲重考大學,於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後,49歲再考進博士班,苦讀5年順利畢業,如今54歲的他,獲學校晶體研究中心聘為博士後研究員,其一生的就學歷程,成為後輩學子很棒的學習典範」。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國中老師當年用心提點的不進則「退」,以陳偉徵博士「穩紮穩打,我將再起」的「溺水」自救為例,是不是映照出大學踐行「退學」規定的正面果效。
※作者為臺師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