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Public Domain)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五萬名抗議人士占領了開羅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要求當時的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下台。
這個廣場的建造者是十九世紀的埃及統治者赫迪夫.伊斯梅爾(Khedive Ismail),他夢想著打造出尼羅河畔的巴黎,廣場命名為伊斯梅利亞廣場(Ismailia Square),此名沿用多年,但在一九一九年的埃及革命(Egyptian Revolution)後,這個廣場就被俗稱為解放廣場(Tahrir的意思是「解放」)。從二○一一年起,這個廣場成為埃及的一個龐大的新政治運動的營地和基地。這起運動是受到突尼西亞的抗議行動所觸發,當地的街頭小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自焚,以終結自己的性命來抗議突尼西亞政府的腐敗,人潮衝入解放廣場引發了一個關鍵時刻,素為人知的「阿拉伯之春」就此展開。
隨著埃及人在廣場架設營地,聚集在解放廣場的人群越來越多。等到了一月三十一日,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群眾人數已經暴增至三十萬人。群眾並不只是在廣場抗議,他們還在那裡睡覺、吃飯、唱歌和開會。由於他們位處埃及的中心,不論是軍隊、媒體、政府或周遭的市民,通通都無法忽略他們的存在。
突尼西亞的事件,以及隨後發生於埃及的行動,觸發了現在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造成整個中東地區出現群眾革命,並讓四位統治者垮台。
「阿拉伯之春」也觸發了全球各地的空間占領行動——首先是「歐洲夏季(European Summer)」行動,然後是「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時代。在巴塞隆納和馬德里,占領廣場的行動持續了二○一一年整個夏季。群眾搭起了營地,儘管警察試圖驅離他們,他們還是繼續回流到廣場。
二○一一年九月,紐約市的氛圍也是如此,加拿大的政治宣傳雜誌《廣告剋星》在當時傳播著一份行動號召,要針對金融紓困,向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進行抗議。這個行動號召引起了廣泛的迴響,於是在距離美國金融中心只有幾條街的祖科提公園,開始了占領行動。剛開始的第一個星期,行動還在慢慢聚集人氣,隨著營地的規模逐漸擴大,原本鬆散的睡眠安排也變得更有規範。接著成立了全體大會,實行了不分層級的投票方法。隨著一些廣泛推廣的影像的流通,顯露了警力對和平抗議人士的暴力過度反應,占領行動迅速蔓延開來,先是在全美各地,然後就是全世界。當占領行動終於在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落幕的時候,全球超過九百個城市都出現了各式的抗議行動。空間的占領找到了一種全球的形式。隨著公共空間的這些持續轉變,其所釋放的震撼、興奮和政治的迫切感,依舊在全世界繼續迴響著。
倘若「維多利亞工人聯合會」的奇特舉動顯示了歷史的停滯,整個二○一一年在各地輪番上陣的廣場占領行動,則是意味著歷史與其重要的城市露天廣場和庭院有著深切的關聯。我們往往會認為時間是進展的主要範式,但或許空間也應該要受到重視。
權力抗爭可以發生在共有公寓、街頭、辦公室、工會總部、博物館、購物中心、高速公路、高架渠、煉油廠、製造工廠、無政府主義信息店、速食餐廳、人行道、洗車場、軍事基地、音樂會場、煉煤場、地鐵、遊樂園、商店街,以及住宅計畫等等。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會經過這些場所——它們控制了我們,指引了我們,也成就了我們。包括了種族暴動、仕紳化,以及公共住宅抗爭等等的空間生產,其間的階級緊張對意義的生產極為重要,也是我在前一章提及的成功的空間之關鍵所在。基礎結構網絡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而實體場所正為此提供了基礎。
過去幾年發生的運動並非是無中生有。過去十五年間,已經暗示了新型態的空間行動主義與藝術的發展趨勢。當然,這並不是表示「阿拉伯之春」之所以被觸發,是源於全球抗爭運動中的藝術行動主義的創新——這只是說明了,生產政治的某些技術,已經逐漸有著採用有政治效果的空間之之持續取向。
※本文擷取自《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行人出版。
作者簡介
納托.湯普森(Nato Thompson)
作家和策展人,其作品主要關注於藝術、政治與城市的交集之處,描述自己為一個文化基礎設施的建造者(Cultural Infrastructure Builder)。曾擔任美國公共藝術機構「創意時代(Creative Time)」、麻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等單位策展人,執行許多大型策展計畫。
曾編輯《干預主義者:日常生活的創意干擾的使用者手冊(The Interventionists:A User’s Manual for the Creative Disruption of Everyday Life)》,個人著作則包括《實驗地理學:景觀、製圖學和都市主義的激進方法(Experimental Geography:Radical Approaches to Landscape, Cartography and Urbanism)》、《無歷史的時刻:藝術家打造歷史(Ahistoric Occasion:Artists Making History)》。
譯者簡介
周佳欣
譯者,旅居愛爾蘭與美國近十年,口筆譯工作不輟,深愛翻譯文字的那份心靈平靜感,現亦從事口筆譯教學與戲劇創作。喜愛藝術、旅行和瑜伽。譯有《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皮囊之下:15則與身體對話之旅》、《我在英國國家劇場的日子》等十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