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課綱審查一事有大破大立之勢,不但籌組課綱審議會納入學生代表外,更邀請前教育部主秘莊國榮擔任課審會專案研修小組召集人,但兩起動作都備受爭議。(攝影:蕭芃凱)
近來課綱審查又成爭議!新政府上台後,教育部雖在課綱審查一事有大破大立之勢,最近籌組課綱審議會除了納入學生代表外,更邀前教育部主秘莊國榮擔任課審會專案研修小組召集人,但兩起動作都備受爭議。然而現今任何攸關課綱的議題之所以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與2015年的「高中反課綱微調運動」脫離不了關係。
於2015年始動的「高中反課綱微調運動」起因源於前總統馬英九任內於2011年及2014年,委任台大哲學系教授及中國統一聯盟的第一副主席的王曉波主導的課綱修改,在「修訂程序」、「修改內容」及「審委委任及背景」等事項上皆倍受質疑的情況下,欲強行推動課綱上路,故造成學生群起激憤,並於2015年7月22日於教育部展開抗爭行動。
史觀衝突成主因
然而撇除「課綱微調」所涉及的程序、內容及委任等表面問題,事實上核心問題在於隨不同政黨執政而搖擺不定的台灣「史觀」定位,也就是由官方欽定的歷史課本該如何解讀、詮釋台灣史的衝突。而這個衝突則造成課綱議題成為意識形態競逐的場域,成為各方爭取「史觀解釋權」的一線戰場。
舉例來說,在王曉波領銜修改的公民課綱中,對於政府侵害人權部分刪除了228事件、白色恐怖及德國納粹等歷史實例,改為「政府濫用權力對人民的迫害,以及殖民地政府對殖民地人民的歧視」的概括式敘述;而在多元文化單元中,原為「介紹文化權與多元文化」,被改為「說明台灣社會所具有的中華傳統,並介紹文化權與多元文化」。
上述的更動看似在「字數上」差異不大,但在「性質上」有淡化黨國時期政府違法濫權、罔顧人命以維持寡頭執政之嫌;而「中華傳統」字樣被置入於「多元文化」之前,則是隱含定調「中華文化為本位」的意義,事實上台灣除經歷各式殖民統治時期外,更是多民族混雜同居的土地,用「中華文化傳統」來描述台灣社會有「化繁為簡」的爭議。
戰火延燒至今
事實上,教育部這次召集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尚未進入實質內容的審查程序,僅在組織委員會階段便以成為各方爭論的戰場,例如李家同教授於日前批評「小學生怎能審課綱?」而國民黨更是大動作開記者會批評莊國榮「言行荒謬、粗鄙」,不適任課綱審查委員。就此看來,課綱議題的爭議只會「越演越烈」,難以輕易了結。(李先泰/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