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F提供)
編按:「2017 台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展」已於上週在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正式開跑了!2月24日起,一連三天,TIDF特別加開「沙鹿場」,將在於沙鹿電影藝術館免費播映12部國內外精彩的紀錄片,並邀請《大路朝天》中國導演張贊波、《風之波紋》日本導演小林茂兩位國際影人於映後和觀眾分享交流!
「沙鹿電影藝術館」位於深波圖書館內,長期投入電影藝術教育的推廣與扎根,是全台唯一擁有完整電影放映設備的公共圖書館。本週上報專欄,讓我們一起認識這座特別的社區電影藝術館!
沿著礫石坡道緩緩向上,沙鹿深波圖書館簡約大方的建築佇立在綠地。推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館員手工製作的推薦書單看板,再往內,男女老幼捧著書本、報章安靜地閱讀著,氣氛輕鬆而溫馨。
沿著樓梯往上走,會看見一張張知名台灣導演的照片,然後是一整面牆的電影書區、電影DVD、配樂CD。一張張電影海報垂掛著,而午後的陽光則透過貼在落地窗上電影劇照,溫柔地透射進來。有著35mm放映機的小影院,正放著日本導演新海誠的動畫《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在圖書館孵一個電影夢
「其實我最初的想法就是要蒐羅所有電影相關書籍。」沙鹿深波圖書館╱電影藝術館陳錫冬館長說,「我們圖書館雖然小,經費也不多,但只要有心把這些書籍收藏完整,就可以方便更多讀者有系統的認識電影。」目前,館內了典藏三千五百餘種電影相關圖書(包括電影DVD、電影配樂CD)、期刊、影展手冊、電影海報等,可說是國內影像文獻數一數二齊全的單位。
在沙鹿出生長大的陳錫冬館長,並非從小就對電影情有獨鍾,在那個電影院大多播映著軍教片的年代,他一直是到畢業後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工作時,因緣際會參加黃建業老師的電影賞析講座,才發現「原來電影的世界這麼廣闊」,逐漸開啟對電影的好奇,並在1996年擔任沙鹿深波圖書館館長之後,決定將「電影館藏」發展為圖書館的特色。
1998年,圖書館開辦了「電影油罐車——電影賞析研習會」,由當時還在水楠機場當兵的影評人聞天祥、以麵包師傅出身嶄露頭角的林正盛導演、影評人藍祖蔚授課分享;接著也與社區大學合作閱讀電影講座,並推出電影文化節系列活動。2002年,更在聞天祥的策劃下,推出「六月影展」,邀請六位新銳紀錄片導演放映及座談,見證了當時台灣紀錄片隱而未顯的創作活力,受到觀眾熱烈迴響。
在這樣逐步的累積之下,因著文建會2002年提出的「地方文化館」計畫,館長爭取到30萬元的經費,克服重重困難,於館內設立「沙鹿電影藝術館」。除了繼續豐厚電影館藏及教育課程外,更精心打造了一座擁有一架35mm放映機、設備完全不輸專業影院的80席的放映空間!成為全台唯一擁有完整電影放映設備的公共圖書館,讓海線居民們不需舟車勞頓到市區,便能在絕佳的聲光效果下享受美好的電影饗宴。
「希望沙鹿能成為推動電影藝術的灘頭堡,打造成電影人、影迷的心靈原鄉。」陳館長在〈孵一個電影夢〉一文中這麼說道。如此的初衷與熱情,讓沙鹿電影藝術館成為台灣最獨一無二的圖書館,也平衡了電影文化活動「中空」(總是略過中部)的現象。
讓影像在山海扎根
位於中部西海岸、依傍在大肚山麓之下的沙鹿,早期因為地處重要交通樞紐,擁有相當發達的榨油、紡織等工商業,而娛樂產業也連帶發展興旺;小小的沙鹿,就曾有四家戲院聚集,好不熱鬧!一直到90年代受到錄影帶、電影頻道的衝擊而沒落。如今,海線的民眾若想看電影,就必須花上40分鐘以上的車程到台中市區,相當不方便。
陳館長認為,台中的商業電影院幾乎以放映好萊塢影片為大宗,許多獨立的、藝術的電影幾乎沒有上映機會,那麼作為公共單位的電影藝術館,就有義務提供不一樣的電影、影像觀點給民眾選擇。「況且,穿過百貨公司去看電影,和穿過圖書館去看電影,這感覺是非常不一樣的。」陳館長說。
每週,電影藝術館都會放映至少四場的電影,囊括來自國內外的經典或新銳作品,並策劃主題影展,結合電影與圖書,探討如精神分析、同志、教育、文學、全球化、飲食文化、人權、勞工、老年、青少年等議題,安排映後座談。當然,也會挑選輕鬆、符合大眾口味的影片,不定期在廣場舉辦戶外放映,星空下,大夥們一起隨著劇情有時大笑,有時落淚,是至今陳館長回想起來仍覺得相當美好的畫面。
此外,每個月聚會一次的「塵市音像讀書會」,更由資深導演鄭克昌老師帶領著志工朋友們一同學習創作紀錄片!不論是家庭主婦或是退休人士,從拍攝到剪接逐步上手,這之中,有些人因而成為了記錄沙鹿新聞的公民記者,也些則成為專業的紀錄片創作者,完成了不少擁有在地觀點的社區人文影像。也讓我們看到一個駐紮在地的社區圖書館╱電影館,如何緊密地與在地連結互動、共同成長。
地方場館的衝擊與挑戰
然而,挑戰也一直都在。例如,過去電影館會直接和片商租膠卷來放映,也培訓了館員操作35mm放映機的技能,為的就是希望讓台中居民們可以提早看到那些「只會在台北上映」的影片,不過隨著數位化,膠卷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DCP,館內目前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再添置對應的數位放映設備,且隨著網路影音資源的取得便利,也大大降低了民眾到電影館看電影的意願。
此外,縣市合併後繁雜的行政流程、上級的不支持,這幾年也衝擊著沙鹿電影藝術館的獨立性與資源。陳館長氣餒又無奈的說,電影與圖書都是重要的文化載具,兩者結合、相互對話,無論是讀者或觀眾都有助益。「電影藝術館並沒有額外編制人力,一直都是我們的圖書館團隊在做,但有些人就會覺得,圖書館就好好做好圖書的部分,為什麼還要搞電影?」這似乎也體現出中央單位對文化扎根教育的貧乏想像,同時也是許多在地工作者面臨的困境。
訪問結束欲離開前,特別向館長問起電影館的牆面浮雕,有著什麼特殊的意義?
館長指著左上方的「451℉」說,《華氏451度》這本小說曾被法國導演楚浮改編成電影,故事描述著一個自由思想遭到箝制的世界,沒有故事、沒有詩歌,所有書籍都要被燒毀。「我希望圖書館是開放的,讓大家可以自由徜徉在書的世界裡。所以特別刻在這邊作為提醒。」
而鑲嵌在牆面上的是在地的鵝卵石,共有108塊,在《易經》中有文化運動的象徵;青綠色的蕃薯藤葉浮雕,則是大肚山的紅土地上,靠陽光雨露生長得最蓬勃的作物,代表著沙鹿的在地精神,也說明著電影藝術館的深耕於沙鹿的初心。
最後,陳館長這麼說:「大家都會想往外跑,我則是希望自己的家鄉可以擁有與別人相同的資源,這也是我在圖書館經營電影特色的初衷,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不一樣的影像觀點,台北看得到的,希望我們這個小地方,也能盡量沾上一點邊。」(文╱何思瑩)
台中沙鹿電影藝術館(沙鹿深波分館)
台中市沙鹿區鎮南路二段488號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