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芳專欄: 央行低估了供應鏈重組對物價上漲的影響

蔡明芳 2021年10月20日 07:00:00
在供應鏈重組趨勢下,我國央行繼續將物價視為暫行性的說法,可能凸顯其考量物價上漲的因素不夠全面。(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在供應鏈重組趨勢下,我國央行繼續將物價視為暫行性的說法,可能凸顯其考量物價上漲的因素不夠全面。(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是近期受到全球矚目的問題,由於物價上漲的幅度與上漲的期間會影響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走向,進而對全球的金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各國政府對於物價的變化都極為關心。韓國、紐西蘭與新加坡等國央行基於物價上漲的考量均已宣布升息,韓國央行更在八月底成為亞洲第一個宣布升息的主要經濟體,澳洲央行在上月會議決策雖然維持利率不變,但也開始縮減購債。

 

由上述國家的央行決策可知,物價上漲的問題確實對於各國央行政府的決策有不小的影響,即使經濟規模較小的紐西蘭與新加坡,其央行貨幣政策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甚小,但在考慮其國內物價上漲可能傷害其國內經濟下,仍宣布升息。

 

物價上漲不是暫時性的現象

 

除了上述亞洲國家的貨幣政策方向開始改變外,Fed主席鮑威爾(Jerome Hayden Powell)在九月底向參議院金融委員會發表的演講稿中指出,美國經濟雖從疫情中逐漸恢復,但是,物價上漲和招聘困難或缺工的現象可能「比預期更為持久」,換句話說,鮑威爾已不再認為物價上漲僅是短暫的現象。

 

此外,儘管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仍指物價上漲為短期現象,但她也認為「短期」的期間將會拉長。令人好奇的是,在美國與其他國家央行對於物價上漲的討論愈來愈多之際,我國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上月30日在立法院財委會仍認為,台灣物價展望溫和,CPI年增率未超過2%,「還不到評估升息的時候」,台灣央行對於物價的看法與美國或以出口為主的韓國與新加坡央行的態度與警覺性是完全不同的。

 

包含缺工、海運的塞港與缺櫃、原油價格上漲與中國限電等因素都是可能造成物價短期上揚的主因,上述造成物價上揚的原因是否會在短期內消除,是各國央行採行貨幣政策的參考指標之一。但是,除了顯而易見的要素成本上漲外,國際貿易的結構性因素改變,是另一個觀察物價上漲是否持續進而發生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

 

供應鏈重組對物價的影響顯而易見

 

從2018年美中貿易衝突以來所引發的全球供應鏈移轉,使得各國以中國工廠為中心的全球貿易模式出現重大的改變,加上美國對於中國的科技管制與武漢肺炎發生,都加速了廠商移出中國或在中國以外國家設立新的生產基地。生產基地的增加雖然可以降低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風險,但是,供應鏈的分散也必然會大幅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

 

加上各國對於半導體自主供應鏈重視,而要求具有先進製程的廠商至美國、日本與德法等國,在此情況下,即使塞港與中國限電等問題獲得解決,供應鏈重組所衍生的成本提高將無法避免,因此,生產成本提高所誘發的物價上漲應是確定的。

 

在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我國央行繼續將物價視為暫行性的說法,可能凸顯央行考量物價上漲的因素不夠全面,或衡量物價指標所使用的估計方法與資料無法反映現實情況,如對於房屋租金的設算與抽樣方式。雖然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衡量非中央銀行業務,但是,央行在評估物價上漲的機制仍應考量其所採用指標的合理性。最後,供應鏈重組代表中國在世界供應鏈的位置將逐漸弱化,多個地區型供應鏈分工模式也將使得供應鏈成本逐漸提高。由上述的討論可知,物價的上漲不會是暫時現象。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