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長吳釗燮應斯洛伐克智庫「全球安全論壇」(GLOBSEC)邀請發表公開演講。(外交部)
近期東歐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波蘭等紛紛加深與台灣友好關係,《華爾街日報》26日刊登專文指出,東歐國家因歷史背景,對台灣受中國威脅感同身受,因此挺身與站在一起。
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 (Milos Vystrcil) 表示,「因為我們自己的歷史,我們非常了解在老大哥陰影下生活是什麼感覺」,並指出「這就是我們支持台灣的原因,因為他們背後有一個虎視眈眈的老大哥,中華人民共和國」。
外交部長吳釗燮將訪問捷克和斯洛伐克,此前立陶宛與台灣也設立彼此實質上的大使館,並讓台灣以「台灣代表處」為名,此外前述三國和波蘭都向台灣捐贈了數十萬劑新冠疫苗;種種友台舉措都惹怒了中國。
《華爾街日報》指出,東歐國家與台灣、中國關係的變化,反映出西方與中國在貿易、軍事、人權等問題上日漸緊張的關係。
在歐洲,包括德國和法國在內,依賴和中國貿易的大國,在美國施壓要求減少對中國出口時,往往不會心甘情願接受;但減少對中貿易的東歐國家則極為重視因此而更加緊密的對美關係。
Taipei is landing a few punches against Beijing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Lithuania is strengthening de facto ties, Poland is donating vaccines and Slovakia and the Czech Republic are welcoming Taiwan's top diplomat this week.@georgikantchev @stuwoohttps://t.co/cuKBi0hGci
— Jonathan Cheng (@JChengWSJ) October 27, 2021
官員和專家表示,中國也未如這些國家所期望的給予大筆投資,因此這些國家幾乎毫無顧忌地另尋合作夥伴。另一方面,依靠一個獨裁巨人,會讓這些東歐國家記起過往冷戰時期,活在蘇聯鐵幕下的悲慘回憶。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成了東歐國家密切交流、建立關係的對象,台灣也表示正在與這些國家尋求工業、科學和綠色能源領域的合作。
正如台灣外交部發布的聲明,「如同台灣,中東歐國家經歷過威權政權束縛,維護民主、自由、人權及法治的共同價值」。
Czech Republic to donate vaccine doses to Taiwanhttps://t.co/FSI7XMFBpf pic.twitter.com/PEw88ra9Zo
— Taiwan News (@TaiwanNews886) July 26, 2021
而中國依然一如以往,強烈反對台灣與他國建立外交關係,2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痛批吳釗燮出訪捷、斯兩國的行程,他聲稱吳釗燮「四處竄訪的真實目的,是鼓吹『台獨』分裂主張」。
在韋德齊2020年率捷克代表團出訪台灣時,中國外交部也威脅要捷克付出沈重代價。
韋德齊曾於台灣立法院演說,並稱「我是台灣人」表達願和台灣站在一起。韋德齊將於27日和吳釗燮在布拉格會面,此前他評論捷克與中國的關係,表示「我們需要非常小心,才能保持彼此關係實際上處於平等地位」,並期望不要讓捷克依賴中國,否則可能失去獨立性或基本自由。
東歐民間對中國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和斯洛伐克中歐亞洲事務研究所2020年聯合進行的民調顯示,中國是當地人負面觀感排名第三的國家,僅次於北韓和俄羅斯。
過去三年內,捷克和斯洛伐克當地對中國持負面觀感的民眾激增40%;如今在斯洛發克,只有18%的受訪者表示信任中國。
European public opinion on China in the age of COVID-19. Differences and common ground across the continent.
— Zbigniew Hałat (@drhalat) November 19, 2020
Published by: Central Europe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2020, Palacký University Olomouc https://t.co/smiO8aSQBa
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中國試圖透過捐贈醫療用品來博取歐洲國家的好感,北京當局向包括波蘭、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和捷克在內的東歐國家贈送個人防護設備、呼吸機和檢測用品,然而成效不彰;反觀同樣向東歐及全球其他地區捐贈醫療用品的台灣,取得「口罩外交」的豐碩成果。
幾年前,東歐地區還對中國投資寄與厚望,如今這樣的情緒已然轉變。
布拉格智庫「國際事務協會」(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中國研究員卡拉斯科娃(Ivana Karaskova)指出,「本地絕對是對中國感到厭煩」,並指出原本期望的中國投資並未實現,「各國現在對探索與台灣合作的方式更感興趣」。
中國在2012年領頭成立「17+1」(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旨在促進中國與17個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但進展甚微。2021年3月,立陶宛更宣布退出17+1。
《Politico》報導,當時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呼籲其他歐盟國家也退出17+1,並表示「歐盟是時候從分裂的16+1模式轉向更加團結、效率更高的 27+1(27個成員國與歐盟)」,強調歐盟團結才是最強大的模式。
目前在歐盟最貧窮成員國保加利亞的鄉村地區,有些居民還在學習中文,希望在中國在當地開設工廠,但這番期望也還沒有實現。
#China has a big idea that it hopes will secure its future prosperity through trade. It's called One Belt, One Road - but what does that really mean?https://t.co/l8sxbOymYM#BeltandRoad #EU #EuropeanUnion #Africa #economics #economy pic.twitter.com/uCNNbDcUW6
— Al Ramich (@LoomiAssistant) July 22, 2018
《華爾街日報》指出,許多東歐政界人士曾看好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近年已轉持懷疑態度,擔心一帶一路反而為自己的國家帶來鉅債。
與此同時,台灣在東歐進行了重大投資,包括一家富士康在捷克營運工廠,此外台灣政府近期也在尋求與該地區增加貿易往來,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10月底就率領了60多位商界領袖,組成考察團訪問捷克等東歐國家。
在東歐國家中,與俄羅斯接壤的立陶宛更從台灣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負責台灣及中國關係的立陶宛外交部次長阿多梅納斯(Mantas Adomenas)表示,「台灣和立陶宛都只有在尊重國際權利和人民自決權的政治秩序中才能生存」,並指出「對台灣的威脅,也是對立陶宛獨立性的間接威脅,因為這意味著普世秩序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