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無懼 林宗正

陳怡杰 2017年02月27日 12:59:00
林宗正街頭抗爭經驗逾40年。(攝影:葉信菉)

林宗正街頭抗爭經驗逾40年。(攝影:葉信菉)

 

 

牧者人生

 

八O年代至今,參與「原住民正名」、「二二八平反運動」、「反吳鳳神話」、「廢除刑法100條」等每趟抗爭都著整身牧師服的林宗正,是街頭十分特殊的牧者風景,「我認為在執行神職、宣教,站上街頭是要告訴受壓迫者不要絕望,仍有來自上帝的使者伴著你」,「另一方面,以整身牧師服明示當權者,你的權力不是理所當然,時刻有更高位階的監督者凝視你。」

 

林宗正台灣意識部分源自父親林占鰲,「日治時期,父親參與蔡培火『台灣文化協會』組織反抗日本人,他以親身作為告訴子女『即使是個統治者,也不得為所欲為』。」

 

1987年,林宗正率牧師團上街聲援因台獨主張遭拘捕的蔡有全、許曹德案。(林宗正提供)

 

「14歲時父親曾到廈門鼓浪嶼想當和尚,但也許是個案,那座寺院貧和尚與富和尚竟有差別待遇。」這讓林占鰲回台後,開始與蔡培火(林占鰲在台南市第二公學校、今台南立人國小的教師)等基督教友人交流,了解基督精神後於35歲受洗轉信基督。

 

「平等」意識的深化

 

林宗正詳言,父親經歷影響他一生都在想「如何實踐『平等』真理」,「不僅追求外在際遇的平等,更後端的自我意識深化更需思量。」

 

大學畢業,林宗正進入台南神學院念研究所,他稱這是讓他意識、人格塑造最完整的階段。

 

1979年,林宗正自台南神學院畢業。(林宗正提供)

 

「我們沒有教官,國民黨手伸不進來,即使仍有職業學生、臥底職員,但我們自有一套集會避開那些阻力。」林宗正開始翻看俄國革命家托洛斯基《不斷革命》、二二八受難者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獨立台灣會」創始人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George Kerr《被出賣的台灣》等禁書,同時開始參與台獨運動,

 

1979年,林宗正以第一名自台南神學院研究所畢業,卻一度不打算執神職為業。

 

曾被外界美譽「當代武訓」的林宗正父親,當時已興辦光華女中崑山中學、崑山工專(今崑山科技大學)等院校,「我有點想進學校,嘗試我的治學改革方式」,最後被父親勸阻,「那時念神學院類似師大公費生性質,第一名任意放棄神職是很不恰當的典範。」

 

戮力URM組織台獨勢力

 

神學院畢業當年,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林宗正同學蔡有全、許天賢等人都被抓走,讓他台灣主體意識更受衝擊,加上當時已接觸日後佔據他人生絕大部分的URM(Urban Rural Mission,城鄉宣教使命)組織,領著林宗正進門的正是台灣URM創始人、台南神學院教師謝敏川牧師。

 

1987年鄭南榕(左1)、林宗正(左2)在台南籌畫台灣首場二二八平反遊行。(攝影:余岳叔、鄭南榕基金會提供)

 

「URM不只教領導力,更想讓組織力開枝散葉,坦白說,URM模組類似馬克思主義的解構分析,整套下來偏社會主義。」「這時開始被跟蹤,最風聲鶴唳的是協力接應李應元、郭倍宏、張燦鍙、羅益世等海外黑名單翻牆回台時期。」同時間,主責台獨組織籌組的URM組織有職業學員混入,提報教材、通訊錄給國民黨,「講習時曾被警察斷水斷電,解嚴前有次在台南新化口碑教會還被軍隊包圍。」

 

1985年,林宗正前往美國參加URM交流,首次接觸台獨聯盟人士,「當時人在美國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張燦鍙,剛好是我台南住同條街鄰居,小時候就見過面。」

 

林宗正老家在台南民權路,舊名「建國路」,素有「台獨街」外稱,「我還記得街上一路走過來,依序住著王幸男、張燦鍙、王育霖與王育德兄弟、我、何康美(前獨盟歐洲本部主席)。」

 

關於二二八

 

這條「台獨街」也是林宗正對「二二八事件」產生深切情感的觸點。

 

林宗正日前出席二二八70周年特展開幕茶會,痛陳二二八受難者家屬迄今未獲真相,語氣慷慨激昂。(攝影:蘇郁晴)

 

「即使根本而言,我的家族未有二二八受難者,但我一直記得1987年(二二八事件後40年)有回上鄰居王育霖(1944年日本本土第一位台籍檢察官,二二八受難者)家探訪,他的遺孀陳仙槎緊張的說『你不要來我家,我怕連累你』,已經40年過去,我竟仍須一直苦勸她走出來。」

 

「二二八的意義是告訴我們『統治者的殘酷』,統治者嘴巴說『咱們是同胞』,但行為卻是『假同胞』的對待,這比之前日治時期,日本人所作所為差異甚鉅。」

 

1988年12月31日,林宗正策劃原住民抗議團體推翻「吳鳳神話」、拉下嘉義吳鳳銅像,銅像一倒,林宗正跳躍歡呼。(林宗正提供)

 

從歷史文書、友人經歷,林宗正把切實感受的憤恨,體現在婦女運動原住民運動上,「我希望社會持續追求臻至『平等』,這亦攸關上帝派任給我們牧者的使命」,決心一旦下了,林宗正不少運動都走向第一排拉著行動布條,「你不怕被關嗎?」(林宗正1989年曾因吳鳳神話貶抑原住民,聚眾拉下嘉義圓環「吳鳳銅像」遭拘捕監禁),「我是牧師,我很清楚這些強權者對神職人員一直心懷忌憚。」

 

「要跟太太說聲抱歉,幾十年來一直擔心我、又同時體諒我擔起教養家庭之責(林宗正兒子林常青後續取得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四組成員)讓我街頭與體制博鬥時無後顧之憂。」

 

林宗正與妻子謝淑貞女士結婚照。(林宗正提供)

 

「無懼」的真意

 

自台南神學院時期,林宗正其實一直景仰德國牧師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曾為反抗當時納粹政府,伺機暗殺希特勒失敗,被補處以絞刑),關於「刺殺當權者」,林宗正坦言「我也許有那個想法,但我沒那個機會。」

 

即使敬佩在他20歲時(1970年)在紐約策動「刺蔣案」的黃文雄、鄭自才,但林宗正更想做的是從源頭推翻整個黨國體制,「這很大一部分得取決民眾共識形成及人民力量如何組織,所以我一直投身從民間推動人民組織、協助爭取權益。」

 

延伸閱讀:【上報人物】擺渡人 鄭自才

延伸閱讀:刺蔣悍將失望民進黨 鄭自才:票曾投時代力量

 

「除了在十字架下禱告,也要有被釘上十字架的體悟。」(攝影:葉信菉)

 

「身為牧師,潘霍華給我更深的影響是『不是只在十字架下禱告著,也要有被釘上十字架的流血覺悟』,」這樣的信仰,自始支撐林宗正八O年代接觸台獨思想、街頭抗爭以來,無所畏懼。

 

延伸閱讀:【上報人物】林宗正:鄭南榕是有步驟性推動台灣人民意識解放

 

撰文:陳怡杰 攝影:葉信菉 影音:黃大維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