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紀事本末 民初如何從分權共和走向集權專制?

劉仲敬 2021年10月30日 09:00:00
中華民國國旗。(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中華民國國旗。(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編按:「民國憲制衝突」的時間線,起自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結束於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國會為核心,詳述民國憲政演化之更迭,為何從起初的分權制度,一步步地走向集權,最終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兩大革命政黨取代。最後延伸論及「中華民國在台灣」,並以一九九六年的「全民直選總統制」,作為「民國憲制」演化之最終休止符。

 

〈立憲篇〉

 

二月十二日,宣統帝下詔辭位,命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遜帝下令共和,於理已悖,而為袁氏所必需,借天子餘威收編北國舊勢力,一國有二臨時共和政府,始能自占地步,免受脅迫。

 

同日(二月十二日),參議院質問招商局漢冶萍抵押日款案。

 

不負厥責,無愧青史,其唯議紳乎?胡適:「民初議員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

 

二月十三日,孫大總統向參議院辭職,薦袁而代。

 

民初尚屬天真時代,出言必踐,信義尚重。後之非常大總統以復國會為詞,國會甫復,自食其言,而激發陳炯明兵變,判若兩人矣。有此表現者非獨孫文一人,民初之賢人,大抵即民末之權奸。政風日下,廉介者段吳反有頑鈍之名,自趨毀滅。此事若有責任問題,漢民族崇暴輕法之惡根性亦當分責。

 

同日(二月十三日),袁世凱組成臨時政府,自居臨時政府首領,留任各部大臣為各部首領,使臣為臨時外交代表,通告公使團及北方各督撫。

 

同日(二月十三日)公使團決議等待統一政府成立,不輕易承認任何一方。

 

東土實居下國,公使團以仲裁人足為輕重,民初內戰迭起,免於瓦解,實以公使團(英使朱邇典、薩道義握其樞軸)堅持門面,以便交涉故。大戰革命迭興,(英國統治的)十九世紀自由主義體系瓦解,德俄日相繼挑戰(映射為護法軍政府、國民政府、抗戰),英人初尚能維持(如兩廣關餘僅予唯一合法政府,國府深感不平),戰後則力不從心,華土乃豆破瓜分矣。華人內部之主義紛呈,影響此基本軌道甚微,略同拉封丹寓言青蛙之影響於公牛群鬥。二十世紀之多難,中樞即在十九世紀自由主義瓦解,各國愈居下位,受害愈深。

 

同日(二月十三日),章炳麟致電參議院,主建都北京。

 

初,章、孫論鼎,曰謀本部當鼎武漢,謀五族當鼎長安,謀亞細亞主義當鼎伊犁,皆無異詞。而民黨革命階梯,視此可以思過半矣。自孫文私受日政府款,不予《民立報》,二公交惡,太炎、師培謀舉黃代孫,文人業餘革命者終難久居職業革命家之列。民初,章氏舉措,擁黎擁袁,無不以孫為假想敵。

陶成章於逐孫案主力,光復會同盟會自此成仇。孫文走南洋,不復聞東京本部事。陶氏遇刺,太炎以空言舉汪,拒孫出任總統,幾無應者。此刻除另結盟友、退出政壇外,章氏已無第三選擇。以士大夫氣類相投,首選自必為「有醇德」之黎宋卿。不幸合於文人價值觀者,必不容於流氓政治現實主義傳統。黎公之醇德,兆銘之清譽,恰為其致命弱點。
 
二月十四日,參議院批准孫文辭職,待新總統接事。決議定都北京,孫、黃怒,要求復議,粵督陳炯明通電反對北都。黎元洪通電要求北方代表赴漢共議總統及國都問題。
 


 
二月二十七日,南使蔡元培、汪兆銘隨唐紹儀拜見袁世凱。袁氏表示擬定留守人員,即可就道南下。
 
同日(二月二十七日),武昌兵變。
 
和談未就,激進軍人已有二次革命之說,此後蘇州先鋒營起事,亦屬此類。大抵係新軍將校功高賞薄,不滿中間派坐食免費午餐。黎督必欲鋤張振武,中間派相繼附袁,伏脈已發。
 
二月二十九日,曹錕第三鎮兵變,南使避入東交民巷。
 
曹鎮袁之嫡系,時論多疑袁氏唆變,今亦有辨者云軍卒不解上層政治,疑南政府欲解散北軍,乃劫財散夥者。真相難明,二說皆實亦有可能。
 
三月一日,毅軍(姜桂題)入京定亂。
 
同日(三月一日),北伐滇軍司令唐繼堯據黔稱制。
 
兼併鄰省惡例,自此始矣。國之亂,滇之幸,北伐、護法,就多數軍人,不過護符耳。
 
同日(三月一日),保定、天津兵變。聯軍二千入京護僑。
 
同日(三月一日),南使蔡、汪等電致南京,請速定大局,組織統一政府,餘可遷就。
 
庚子陰影籠罩民初,袁氏精英改良主義蘊含針對本國民眾之極端不信任,立憲派同盟會何嘗不然?維繫「文明革命」小圈子(黎宋卿、譚祖安皆有是語)實為辛亥共識,外觀黨爭極烈,亦有二底線絕不逾越。其一,不容政治革命演變為社會革命(焦達峰死於此處);其二,不容內爭演變為外患。稍近底線,各黨相繼束手。左派論證「革命脫離群眾必然妥協投降」,極為精當。然當事諸公必自以相忍為國,實出深謀遠識,非具高度歷史責任感莫辦。洪憲之後,共識初現裂痕,黨軍興則全滅,瓜分之禍、教義之爭迭起,終至洪水滔天,無異為民初諸老作事實辯護。
 
三月三日,黎副總統通電:請速定國都,早立統一政府,以杜外人干涉之漸。捨北就南,有兵亡民亡國亡種亡之虞。

 

通電出於秘書饒漢祥之手。黎公虛位,用人行政多非己意,獨以拔饒氏於招賢館為出任鄂督唯一收穫。二君皆長厚而庸懦者,宜其靈犀一氣。
 
三月四日,同盟會大會選舉孫文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理,汪兆銘為總務部主任,宋教仁為政事部主任,胡漢民、劉揆一、張繼、李肇甫、居正、馬君武為乾事。通過政綱。
 
同盟會十大政綱:一,完成行政統一。二,促進地方自治。三,實行種族同化。四,採取國家社會政策。五,普及義務教育。六,主張性別平權。七,厲行徵兵制度。八,整理財政釐定稅制。九,力謀國際平等。十,注重移民墾殖事業。
 
十大政綱,如聖德太子誓言,曰美曰空。就史論實,行政統一、地方自治本為憲政平衡木,民黨之實跡純係機會主義,在野則主省權,在朝則主集權,一如孫、蔣二公居元首則主總統制,居下位則主內閣制,喜劇色彩濃厚。種族同化、移民實邊實一事,即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之「內亞次帝國主義」是也,確有實跡,關東內蒙華化郡縣不遺餘力,西康歸流苗瑤用武步步為營,青海回疆築路興業苦心實幹,地方軍人雖有經營,遠不及訓政黨國全力以赴,而唯其如此,強鄰震恐,邊釁易生。
 
就教育而言,普及初級從未實現,推廣則實有之,民黨之功大於北洋,三十年代高等教育創造歷史奇蹟,確已實現學術水準「與國際接軌」,同期邊緣各國,無一能及,民黨之寬厚居功極偉,若無津海關五一撥款,「老北平」傳奇必然胎死腹中。雖云黨治,學院自治亦多美談。北洋雖云放任過之,積極資助遠不如黨國,三十年代教職員絕不如北伐前欠薪,硬體興作尤遠邁前人。
 
晚清財政混亂,大抵以關鹽為主,新政興,各省自立間接稅,無不劫貧右富,民變大興,多以思舊制惡新政起,本非反滿。民初軍費膨脹,各省截留地丁,洪憲後歷屆政府(包括訓政黨國)無從染指。中央財政以借債為首要歲入,還息支餉為最大開支,牽補度日,無從整頓。黨國雖有法幣改革、關稅改革之利,終以間接稅(關鹽統三稅)為重,有土而無民,上重而下輕,滬稅居天下之半,津門次之,抗戰軍興,二埠先亡,後之國府,乃如晚期食道癌,純以耗蓄積打點滴(華府美援)延寸陰,其亡也宜。可異者不在其亡,而在其垂絕殘焰竟能拖垮強鄰,復我深仇。

 


終民國之世,有兵而無制。北洋以地域歧視為團體張本(參見《新軍篇》)。黨軍雖興於粵,自始集中招募江浙子弟。南北皆有募無徵。抗戰勉行徵兵,實同劃地虜人。趙宋以降,非流氓無產者求食不入軍籍,國府貿然變法,而餉卹兩缺,無異行社會性屠殺於農村中堅階級。紅朝文宣以民黨稅重為詞,實則國府雖抗戰加派尚不及紅朝公糧三分之一,民心怨毒,實在徵夫之詭道霸政,保甲奉行者多不得其死。
 
國際平等有形式實質二道,就形式而言,民國國際人格之完整性金甌無缺,遠在今之上。論及實質,如治外法權之屬,非待本國司法體制「與國際接軌」不可。此事日人已於明治時代完成,日使論華人收復國權如「駕馬車於馬前」,即以明治廢治外法權經驗,諷華人內治不修。黨國雖以損國權求外援而興,得國推行革命外交,於英美及各民主國亦有事蹟,行之於俄日二鄰,乃有覆國之禍,其始也民族主義,其敗也民族主義。
 
民黨之國家社會主義傾向,遠在聯俄之先,在野之孫文與在野之列寧辯社會政策,思想史學者迄今尚無留意者,此事當詳論於後。可注意者袁氏亦國家主導經濟論兼土改愛好者,左派痛詆之布爾喬亞代理人,無一稍有同情於市民紳商。民袁之爭,類似拉丁系國家激進黨與軍政府之爭,雙方皆揚官商抑私人,所異僅在前者多用經濟內行,後者好用革命外行耳。此事恐與絕對主義國家官僚政治傳統有關,大抵革命憤青皆文人士人精神後裔(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稱「我們」的子弟),可視為候補政治階級之不滿現狀者,其內層思維模式原不出士大夫傳統。
 
三月五日,孫文通令剪辮。
 
剪辮令之於剃髮令,皆出官權強制,所異者罪不至斬首耳。革命論之鋤惡揚善,立憲論之節制一切權力,包括自身權力,鑿枘難合。此事雖小,亦可喻大。
 
三月六日,參議院准袁世凱就職於北京,電致參議院宣誓,提交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候選人,經同意任命後,於寧接收臨時政府事宜。
 
有經有權,章法不紊,臨時參議院雖非民選(各省都督府推舉),亦可謂得人。
 
同日(三月六日),袁氏電致孫文,請以黎副總統為代表,赴寧受職。

 

民初地緣政治,集於京寧漢權力三角,得一而問鼎,守二即定鼎。癸丑興師,京漢和流,民黨完敗之形,漸次萌生。其根究在軍紳黨人異氣,黎公之於三武,猶譚延闓之於焦達峰、李燮和之於陳英士,不去其一,其勢不定,袁氏輕取漁翁之利,而自身亦受廉價午餐誤導,高估自身實力,卒以自亡。禍兮福兮?
 
三月七日,孫文電致袁氏,同意新總統就職北京,以專使蔡、汪等代表參議院接受宣誓。
 
袁氏初挑寧漢心結,即有大效。參議院苦心經營,全付東流。孫文心術智術,亦可嗤耳。尤要者,孫以看守政府之身,蔑視國會成議,雖如定都案脅迫復議之表面程式亦置不顧,其心殆以大家長自居,無法度蔑憲政之慨,實堪驚詫。
 
同日(三月七日),陝西民軍與甘肅清軍停火。
 
三月八日,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臨時約法亦「鄂州約法之父」宋教仁立憲思想結晶,主要特徵《軍興篇》已有論述,不贅於此。以今人後見之明,約法致命之傷,不在時人爭執之總統制內閣制(二者皆出國會而非選民,盡可視為超極國會制不同形式),而在司法不重,不足應對憲法危機,議會多數淩駕成法之上,唯英國、瑞士、荷蘭以憲政悠久民德穩健少亂(實則北美獨立戰爭即以國會專制造成),而議紳本無執政經驗,逼成非修憲不能止亂,非政變不能修憲之局。華人習於獨夫專制,不解憲政平衡原理,以為民主必在國會(袁黨、保皇黨亦有同一謬見),不悟國會專制與獨夫專制皆不合立憲精神。
 
同日(三月八日),袁世凱電致參議院,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帝國藩屬體制遭遇民族熱,必有大民族小民族主義緊張關係,畢相(Otto von Bismarck)、斯相(Pyotr Stolypin)小德大俄論述血洗中歐,不待詳述。中國大中華主義結穴北平,意在承蒙滿天下國家之遺,辛亥軍興,蒙王以血親故力助宗社黨,事敗投俄,張作霖亦欲投日,為袁項城所止。南國追美明祖洪王,太炎漁父皆頌金陵。北伐南遷即江東小華夏主義櫻花一度,虛北國入二惡鄰,衣冠東渡,自我失之,未必廟算之非,亦有江東士民內在弱點,建文弘光之歷史宿命在焉。汪兆銘頗重張廣雅詠史「兵力無如劉宋強,勵精圖治是蕭梁」,歸罪金粉金陵。王克敏「前漢」皆北洋舊人,戀戀五色旗,此中信息深可玩味。

 

同日(三月八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提名唐紹儀為國務總理。
 
同日(三月八日),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首領胡惟德請求各國公使出席就職典禮,朱邇典力主不必正式邀請。俄國照會美英:承認民國問題,列強應一致行動,維護共同利益,唯俄國保留為滿蒙新疆特殊權益採取必要措施之權。
 
三月九日,北京外交公使團決議:不參加大總統就職典禮。
 
公使團一致行動,宣告遠東國際均勢尚可維持(暗含中華民國統一尚可保存,大英帝國盟主身分及商業利益得以延續),對華政策不得有一國單獨行動、公然一面倒(如後來俄人之於廣州國府)之事,而於南北各派,執行形式平等、實質則重內輕外內北遠南政策,默示國際承認僅歸統一政府,而統一政府當出於北廷包容而非吞併南府之不對等妥協——定都問題即易代後辛丑條約特權可否存續問題,後之國府革命外交即含「遷都南京以柔性廢置辛丑特權」之義,寧府各使館無從享受東交民巷駐軍護僑之威,統一不成,雖貸款救急亦無合法主體。與此事最為接近者,即聯合國針對賽普勒斯南北政府之制裁威脅。辛亥癸丑歷史進程乃受此無形之手牽動而成。

 

作者簡介

劉仲敬


  長於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屍,筆下著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致力於用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

  最新著作為「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共五本,主題分別為:一、吳越與江淮;二、巴蜀、滇與夜郎;三、晉、燕、齊;四、上海自由市;五、滿洲國。本系列分析內亞、東南亞、中國三種文化及政治勢力角力與互動的歷史,挑戰傳統中華史觀認知。

  另外,著有「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作(《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此系列透過劉仲敬獨特的民族建構理論,深入分析中歐、東歐、巴爾幹以及中東等地區,是如何從帝國或封建王國的體系演化成近代的民族國家。

  以及「近代史的墮落」系列作(《晚清北洋卷》、《國共卷》、《民國文人卷》),此系列透過近代東亞地區重要歷史人物之生平,闡述東亞文明的歷史特性;《經與史》、《遠東的線索》為重新解釋內亞和東亞古代歷史關聯性、解釋中國近現代史格局與演變的經典作品;《文明更迭的源代碼》則是關於「阿姨學」的思想脈絡、及對世界各種文明和歷史的探討。

  除了著作等身,劉仲敬還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西方歷史學經典作品。

 

※擷取自《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 【精裝版】

關鍵字: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