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現階段能做的事情是強化各界節電作為,落實能源轉型及非核等能源目標,才是最終解決停電問題的方法。(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台電公司5/13及5/17發生停電事件,又核二廠二號機在7/27發生因人員移動座椅、碰觸主蒸汽隔離閥開關的壓克力保護罩,險些又發生停電事故可謂,核安事故,都是不可小不輕忽的大事,經濟部、台電內部都鄭重檢討,董事長、總經理也被記過等處分,民間更應參與監督。
9月11日經濟公布了「513及517停電事故檢討報告」,分為事故前狀況、事故發生及處置經過、事故原因研判、事故與人員責任檢討、改善對策及通盤檢討等。經濟部將改善對策分為電廠運轉、電網輸送、歲修排程、電力調度、需求面管理及分區輪流停電機制6大面向、共22項應改善事項。本文將聚焦在報告中提出未來改善五大面向,
分別為:防範意外事故發生「設備操作及維護管理」、確保供電能力之「年度大修排程」、預防停電事故之「夜尖峰電力調度」、「緊急應變能力」,乃至於發生事故後的「電力系統韌性」等。
停電不僅影響國人生活,也引發社會大眾對國家電力系統的不信任,但經濟部提出的改善政策仍有需多的不足,要改善停電發生問題需要更大的決心跟預算支持。
根據報告指出,5月13日停電事故起因於測試人員誤操作路北E/S 345kV 氣體絕緣開關設備之 3541 隔離開關。導致發生三相接地事故,1號匯流排因而發生短路故障,引發興達發電廠 4 部機組跳機,通霄電廠亦降載,首波系統損失供電能力約158.9 萬瓩,最終全系統共 241 萬瓩電力受到影響,無法供電。
簡單來說,就是停電的主因就是人為的操作失誤,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終造成停電。台電對此提出了加強管理及落實演練應變機制,強化對「人」的訓練,但對於「機器」的防呆措施的失討,也應是檢討的一大重點,造成失靈的原因涉及工程主辦單位、變電所運轉單位、測試單位及承攬商。
讓人看見台電管理層螺絲掉滿地,無獨有偶,核二廠二號機在七月二十七日,因為運轉人員移動座椅時,椅子碰觸主蒸汽隔離閥開關的壓克力保護罩,導致主蒸汽隔離閥關閉引發跳機意外,險些又發生停電危機,或核安事故。
台電最大的檢討作為應該是要全面性強化員工訓練,以及對於所有的防呆措施進行全面檢視,確保各項防呆措施之有效性,才能夠避免這種如同台電董事長楊偉甫口中的「最低級的錯誤」一再重演。
報告指出,台電近年來積極進行增氣減煤,並於秋冬季節加強興達及中火等燃煤電廠降載或停機,因此需妥善安排燃煤機組於秋冬季節大修,而民間燃氣電廠皆安排於非夏月大修。為確保穩定供電,台電燃氣機組需於秋冬季節保持可用狀態,無法安排大修,導致排擠台電燃氣機組大修排程,甚至有部分機組須至夏月大修。季節加強興達及中火等燃煤電廠降載或停機,因此需妥善安排燃煤機組於秋冬季節大修,而民間燃氣電廠皆安排於非夏月大修。
但是今年的歲修安排大有問題,根據「2016開放台電結案報告」各項議題回應說明中,論及:「因應氣候變遷及近兩年系統備轉容量偏低之困境,經檢討後原定每年 6/16-9/15 夏月期間不安排大型機組歲修,2017年調整為5/21-9/30不安排歲修為原則。」
但是仍有不少機組在5到9月中進行歲修,這事實上就是兩個問題導致,一、今年的歲修安排顯有不當,使的需要用電時,機組不夠用。二、發電機組不足,台灣雖現有235座各式發電機組,但因為用電需求持續增長及氣候變遷因素,用電高峰每年都提早到來,讓歲修空間持續被擠壓。
該檢討報告本文中看不到具體手段去因應氣候變遷因素,未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氣候風險」,高溫及缺水將成為未來的新常態,真正的關鍵是全面性的檢討台電未來對於電力需求預估的方式,及對於未來水力發電的角色也要有必要再思考。
台電在今年五月初時預測五月下旬尖峰附載為 3,549 萬瓩,然而在5月13日的中午的實際用電量已超過 3,670 萬瓩,用電大增的原因就是因為今年5月異常高溫,台灣平地均氣溫達27.82℃,高於氣候平均值1.8℃,為有氣象觀測紀錄70多年以來「最熱的5月」。
加上又遇到56年來「最大旱象」,從去年到今年初水情不佳,連帶影響水力的發電量,從原本2019年有55.18億度,但在2020年僅剩29.97億度,今年4至6月水情乾旱更為嚴重,許多水庫都蓄水率都創歷史新低。
另外,報告也指出高科技產業未來於台灣建廠之量體持續增加,進而推升用電成長,且該產業 24小時生產不間斷之用電特性,將同步拉升夜間用電之高峰。
但在《2019、2020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指出,過去10年(2009年~2019年)年均成長率1.34%,2020年用電成長 2.1%,經濟部統計將已盤點的重大投資案用電需求納入計算後,預估未來2021年至2027年用電需求年成長率約2.5%,尖峰負載成長約2.3%。去年2020年工業部門的用電為1,506億度,佔用電量55.6%,這些用電大戶吃電不生電,是造成台灣用電緊張的主因之一,政府應課予這些用電大戶生電(發展再生能源)及節電更大的責任,一同開源節流才是辦法。
報告指出,夜晚之尖峰用電仍需仰賴火力發電提供,或者大量建置長效型之儲能設施,以提供夜間備轉容量。因此,充裕之發電機組容量及儲能設施,將是未來再生能源大量併網後之重要電力調度工具。台電公司應加速與擴大推動儲能系統建置,長期搭配智慧電網系統,增加彈性自主發電與調度。
但是台電到底規劃了多少儲能系統?台電目前規劃2020年建置23MW、2022年102MW、2025年590MW的電池儲能系統。遠遠不足以支撐夜間的電力調度,現階段台灣電力儲能大多由水力發電負責,目前大觀、明潭抽蓄電廠儲能能力合計約2.6 GW,但因為乾旱可能成為未來得常態,電池儲能系統應從新檢討建置目標。
報告中,台電已考量再生能源變動性、夜尖峰調節、強化電力事故因應能力等需求重新訂定儲能系統設置目標量為1000MW(1GW),但還是不足至少還需要增設總共2.7GW(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的10%)的備轉容量,才能因應大量再生能源併網需要。
報告指出,為因應各項因素疊加所造成之用電負載突增,台電公司應強化短期電力調度應變能力,及早規劃採行各項可用資源,靈活應變。需求面管理可引導用戶抑低或移轉其用電負載,降低電力系統在尖峰時段的負荷,而在電源供給端有短暫吃緊現象時,如能實施具緊急抑低系統負載之需量反應措施,將有助平衡電力供需,長期並有延緩新增機組之效益。
換言之,台電希望以降低用電需求,來解決短暫的缺電問題,但在際上成效不大,據媒體報導,517停電當天,經濟部幕僚有打電話給用電大戶,希望當下可以減少用電,把大量用電的需求移到半夜,協助台電能減少大量工業用電,但最終協調沒有效果,還是停電。
但實際上,經濟部本就可以依「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第5條暫時對用電大戶停止供電,可是在513及517兩次大停電,卻是民生用電優先被停電,依法應該是先停用電大戶(如工業),這才是應該被檢討的重點。
另外,也應該持續鼓勵用電大戶投資建設再生能源、自備發電機,以及工商業大戶應落實「每年節電1%」,縣市政府「每年節電2%」的目標,最後再搭配台電目前研議的「即時電價」方案,分階段會有不同的電價標準,使用電大戶在尖峰時段更合理的用電,此政策應盡快上路才能解緩用電的壓力。
報告當中提出盤點電力設施脆弱度、建構電力系統諮詢平台、電力設施雙系統化及評估建立區域電網降低全停電風險等措施。
換言之,就是要持續研究台灣電力系統可改進的地方及弱點,引進學界與民間的專家的建議,對於電力相關系統運用科技監控,強化預防維護,增加備援系統,提升系統韌性。對於未來應評估設置分散式且各自獨立之區域電網,以降低該區低頻卸載之機率,檢討強化區域電源平衡。
這部分立意良好,引進外部意見,利用科技手段來避免停電,期待透過持續改善我們的電力系統,但這都需要提出具體的作為、編列預算,要有更多行動,才能避免淪落成只有宣示效果。
經濟部表示,本次的檢討報告分為事故前狀況、事故發生及處置經過、事故原因研判、事故與人員責任檢討、改善對策及通盤檢討等。經檢討513事故為人員誤操作所致,517事故為氣候異常、居家辦公致用電增加、水情不佳及大修機組未歸隊諸多因素疊加造成供電事故,經濟部將改善對策分為電廠運轉、電網輸送、歲修排程、電力調度、需求面管理及分區輪流停電機制等6大面向計22項應改善事項。
但是為了避免停電還是要從根本上去解決,供應面上要增加發電機組、讓用電大戶也加入投資建設再生能源、建設儲能設備、強化員工與設備的訓練。在需求面上要從用電大戶上推展節電政策,強化電網,對於氣候變遷也要有具體的政策。
要根本上解決問題,由於牽涉的工程與興建新電廠至少還要數年時間,現階段能做的事情是強化各界節電作為,落實能源轉型的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的能源目標,才是最終解決停電問題的方法。
※作者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能源暨永續專案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