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山大佛(2009 © ChienPang Kuo , DSC_1147 @ Flickr, CC BY-SA 2.0.)
毛髮在宗教上呈現式樣繽紛,但歸根究底,信徒的髮式鬍鬚反映與信奉的神明之間的契約,是一種嚴肅的象徵。
佛教認為頭髮乃三千煩惱絲,追求六根清淨,剃度是捨別紅塵,昄依佛門。剃度傳統出於佛祖釋迦牟尼,公元前五世紀, 佛祖覺悟成佛,廣收門徒,最初對迦葉等五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頭髮,正式收為弟子。剃度遂成為佛教徒受戒的一種儀式,代表削去煩惱和錯誤習氣、去掉人間的怠慢驕傲之心,以及放下牽掛。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幫人剃度的佛祖並非光頭,而是一頭濃密的卷髮,是厚此薄彼搞特殊化,還是另有原因?其實佛祖是有苦衷的,據《中阿含經》說法:「因頭頂骨肉隆起,形狀如髻,故稱肉髻」,此乃尊貴之相,屬於印度傳說中偉人必備的「三十二相」之一,智慧越高,肉髻越高,若然佛祖剃光頭, 頭頂的大肉球凸出,極不美觀,所以保留頭髮。
(延伸閱讀:現在台灣人一天可以吃掉 25 萬份雞排 清朝官員卻嫌棄台灣雞?)
單是研究佛像的髮型演變,足以寫成一篇博士論文,犍陀羅風格的佛像,釋迦牟尼的頭髮像歐洲人的彎曲波浪形,相當自然,因犍陀羅古國位於阿富汗坎大哈以東和印度的西北部,是中亞的交通樞紐,曾受希臘、波斯及印度文化深刻影響,佛像藝術呈希臘風格,後來佛祖的髮型變成一頭濃密而呈顆粒狀的頭髮,又叫螺髮,筆者初時無知,以為是天然髮型,因非洲布須曼人(又稱桑人)亦擁有類似的顆粒狀頭髮。
之後才知道佛祖的螺髮,並非真正頭髮,而是寄生物,當初佛祖在做禪時,為眾生大開方便之門,引來一隻隻的陀螺, 爬上佛祖頭上,眾人勸佛祖把陀螺取下,佛祖說陀螺聽禪已有悟性,得到解脫,不必取下,漸漸成為佛祖的獨特髮型。
中國道教與佛教剛相反,重視蓄髮,「丫髻本是鍾離留,昆侖頂上按日球,修行皆服長生水,笑殺愚人白了頭」,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秉承中國人重視頭髮的傳統。
《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中國人認為身體和頭髮均來自父母,不能隨便損傷,否則視為不孝。道教認為蓄髮是順應自然規律,挽髻長髮如流水不竭,道氣長存。再者講求養生保健,人蓄頭髮,必須經常梳理,大腦皮下穴位眾多,有利血氣循環。
(延伸閱讀:台灣人從何時開始吃牛肉?這個習慣可不是外省人帶來的)
百行以孝為先,中國人重視頭髮的程度,甚至寧願頭可斷、髮絕不能斷的執著,最著名例子莫過於三國時代曹操(155-220年)以髮代首的故事。
話說有一次,曹操領軍打仗,途經麥田,曹操下令所有將士凡有踐踏麥子者,不論是誰,立斬不赦。其間,麥田飛起一隻小鳥,曹操的坐騎受驚,失控躥入麥田。
眼見麥田被坐騎踐踏,曹操羞愧難當,要治自己的罪,一度抽出佩劍企圖自刎,眾將大驚勸阻,曹操最終揮劍割斷了一綹頭髮,扔在地上說:「我就以割髮代替砍頭吧」,足見頭髮的重要性。
*本文摘自《毛髮趣史:簡單的毛髮 不簡單的故事》,白象文化出版。
曾海帆
七十後,沒有顯赫的履歷,只有二十多年新聞工作的閱歷。
沒有什麼專長,只有愛看雜書而累積的丁點知識。
愛與古人交,嗜史成癖,夢想走遍大半個地球,對五千年人類歷史略知一二。
不愛做象牙塔下的迂腐學究,只想做榕樹頭下趣味盎然的說書人。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