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梅克爾卸任前最後一次接受專訪。(湯森路透)
德國總理梅克爾的16年任期即將結束,她接受了任內最後一次《德國之聲》的專訪,暢談任內各個重大事件與反思,並表示任內最大的挑戰就是難民問題和新冠疫情。她也談論了可能將接任總理大位的社民黨候選人、財政部長蕭茲(Olaf Scholz)。
梅克爾10月底最後一次出席歐盟領導人峰會,當時力主調和波蘭與歐盟矛盾的她被稱作「和解機器」(compromise machine),她對此回應,自己以開放的心態參與此類會談,指出「如果有人對世界有根本不同的看法,那麼你仍然應該傾聽他們的意見⋯如果我們不再彼此傾聽,我們就再也找不到解決辦法了」。
(延伸閱讀:【告別峰會】梅克爾力求協調歐盟與波蘭齟齬 籲成員國以歐洲一體化願景為優先)
Why did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insist on bringing Olaf Scholz with her to the G20 summit? In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DW's @maxhofmann, she answered this question, and many more.
— DW News (@dwnews) November 7, 2021
Premiering tonight at 1900 CET: https://t.co/CWhbOV6iXM pic.twitter.com/zNFxivE2DA
梅克爾舉列她引以為傲的政績,例如鞏固盟友和德國淘汰煤炭政策,但她也坦承,德國身為領先的工業國之一,憑藉科學與技術,有責任在環境紀錄上以身作則。
梅克爾指出,由於德國是民主制度,下決定前總是需要達成共識、取得多數票,因此她一次又一次地與關注氣候人士進行溝通,「他們說,『你現在必須這樣做』,我說『但我仍必須獲得多數同意』,社會上有多期待,相應也有很多恐懼」,並表示協調成果未必盡如人意。
她也稱,還在進行中的COP26氣候峰會已經取得些許成果,但認為還是「太慢了」。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s speech at @COP26 earlier this afternoon. #COP26 #GermanClimateAction pic.twitter.com/avHdRyslpD
— German Embassy London (@GermanEmbassy) November 1, 2021
另外,梅克爾對阿富汗局勢感到遺憾,德國原本期望阿富汗能夠找到自主政治秩序、女孩可以上學、女性可以實現自我理想、和平能夠維持。同時,她提到自己也曾被質疑,「為什麼這麼多年輕阿富汗男人來到這裡(德國),而我們著軍裝的男人和女人卻駐紮在那裡(阿富汗)?」
談到任內最具挑戰性的兩個事件時,梅克爾表示,其一是2015年大量敘利亞難民來到德國。她補充,自己不喜歡稱之為難民「危機」,「因為人就是人」;其次是新冠肺炎大流行。兩次事件均對人們造成直接衝擊,均顯示出人類生命的脆弱。
梅克爾指出,歐盟仍需要找到能夠「解決庇護和移民問題的共同制度」,並在難民原籍國家和流亡國家之間建立平衡,以便更好地幫助難民,並對抗迫使人們流離失所的根本原因。
梅克爾在2015年宣布收容難民時,主張「Wir schaffen das」(我們做得到),她坦承後來並非一切都按預期進行,但如今德國接收的大量難民已有許多人取得永居並工作,她認為這是一項巨大成功,並指出在德國有許多提供協助的地方首長、志工和幫助難民的新朋友、鄰居和同事。
至於可能接任她的蕭茲,先前隨行梅克爾出席甫落幕的羅馬G20峰會,儘管兩人來自不同政黨,梅克爾似乎仍對蕭茲充滿信心。她也認為,讓蕭茲出席所有的雙邊會談、熟悉未來擔任總理時可能再碰到的對象,十分重要。另外,留下「現任總理與未來可能的總理關係良好」的印象,相當於在動盪的世界局勢下,釋放一個令人安心的訊號,「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
而當《德國之音》記者表示在16年之後,看到其他人坐在總理位子上,難免感到不適應,梅克爾則微笑回應,「你會習慣的」。
(延伸閱讀:16年梅克爾時代終結 「歐洲女皇」帶領德國度過歐債與移民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