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對於中國的攻台計畫非常重要,可說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圖片摘自網路)
隨著中國軍機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已成常態,解放軍出海演訓的模式也變的越來越清楚。平日固定偵巡的運-8反潛機,可能與美軍潛艦進入南海活動有關,而頻繁出現的高速戰機,則以Su-30與殲-16這兩款戰鬥轟炸機最多,反而屬於空優戰機的Su-27、殲-11或殲-10較少出現,最先進的Su-35與殲-20則暫時還沒有現蹤過。這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中國會選擇以Su-30與殲-16,這種專長為對地攻擊與制海反艦的機種,做為侵擾台灣的主力。無獨有偶的,近期外界還從衛星影像發現,從殲-16衍生出來的殲-16D電戰機,已經部署到東部戰區,出現在江西南昌的向塘空軍基地。同時在今年的珠海航空展裡,殲-16D掛載了多具大型電戰莢艙進行展示,暗示殲-16D除了原本的電戰系統外,已新增了更多的裝備,很可能是用來干擾各種不同的波段。
目前還不清楚殲-16D是否已經參與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的任務,不過這應該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殲-16與殲-16D遲早會一起搭配執行任務。這種戰鬥轟炸機與電戰機的組合,非常類似美軍海軍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與EA-18G咆哮者電戰機。F/A-18E/F是種多用途艦載機,除了擁有優異的空戰能力,最大的特點是如同戰鬥轟炸機一樣,也具備強大的對地攻擊與制海能力,而EA-18G則是這款多用途艦載機的衍生型,除去部份的武器系統,改安裝各種電戰裝備,用來執行干擾、偵蒐與標定任務。在F/A-18E/F與EA-18G的作戰組合中,最重要的是執行防空網壓制(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 , SEAD)任務,也就是獵殺敵方的地對空飛彈系統,讓負責奪取空優的戰機,不會受到地面威脅,並打開一條空中安全走廊,好進行空降或機降突襲。
在執行防空網壓制任務時,EA-18G負責干擾地對空飛彈的雷達系統,或飛彈的尋標頭,以保護同行的F/A-18E/F不被攻擊。而F/A-18E/F則利用機上的標定莢艙來搜尋地對空飛彈的雷達位置,並發射AGM-88高速反輻射飛彈(HARM)攻擊目標。這樣的組合不止能攻擊固定式的地對空飛彈陣地,也能有效反制機動式的地對空飛彈系統。特別是地對空飛彈系統在面臨F/A-18E/F與EA-18G的空中獵殺威脅下,會被迫關閉雷達,或以斷續開機的方式來躲避偵測,導致整個防空網的攔截能力大幅下降。這種防空網壓制戰術,受到各國空軍的青睞,包括美國空軍與俄羅斯空軍在內,都有類似的武器與作戰方式。當Su-30這種戰鬥轟炸機在設計時,就十分強調執行防空網壓制任務的能力,殲-16是中國仿自Su-30的新一代戰鬥轟炸機,性能恐怕更加進步。
雖然外界對於殲-16D的性能如何,仍眾說紛紜,與EA-18G有多少的差距,還有待觀察。但殲-16繼承了Su-30的反輻射作戰能力,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事。中國當年從俄羅斯購入Su-30時,還一併引進了數量不明的Kh-31飛彈。這種採用衝壓引擎的超音速空射型飛彈,有兩種主要構型,包含反艦飛彈Kh-31A與反輻射飛彈Kh-31P。一般認為中國獲得的是Kh-31P,並自行仿製出鷹擊-91。據解放軍所公布的資料,鷹擊-91改良了部份Kh-31的缺點,同時擁有反艦與反輻射兩種攻擊模式,應是可信的說法。目前鷹擊-91是殲-16最具威力的武器之一,讓這款戰鬥轟炸機擁有反艦與反輻射能力。另外從霹靂-12中程主動式空對空飛彈發展而來雷電-10反輻射飛彈,與外界所知有限的CM-102反輻射飛彈,都已成功試射過,未來也可能配備在殲-16上。
在作戰時,繼承殲-16強大武器酬載能力的殲-16D,可以自行掛載空對空飛彈與鷹擊-91、雷電-10等反輻射飛彈,來獵殺地對空飛彈系統。當殲-16D掛載各式電戰莢艙時,則可以改由殲-16掛載空對空飛彈與反輻射飛彈,互相配合。這種組合可以彌補解放軍地對地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的不足之處,因為這些飛彈適合攻擊已經知道位置的固定目標,較難以壓制機動式的地對空飛彈系統。因為一來解放軍的這些飛彈,必需先攻擊更重要的大型預警雷達、機場、軍港等目標,二來發現機動式地對空飛彈系統後,再將坐標傳回作戰指揮中心,層層下達到飛彈發射單位,往往已錯過攻擊時機,機動式地對空飛彈系統可能早已轉移陣地。採用戰機來獵殺則不會有時間差,同時作戰彈性極高,能立刻飛往地對空飛彈現蹤的位置,維持一段時間的空中壓制。
此外,中國在發動前幾波的飛彈攻擊後,需要再填裝的時間。這時可能已經飛抵台海上空,甚至進入我方領空的殲-16機群,將可填補火力空隙。搜尋在第一波飛彈攻擊後,倖存的我方重要目標,進行另一波的打擊,阻止國軍執行戰力保存計畫或發動反擊。所以殲-16對於中國的攻台計畫非常重要,可說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殲-16還擁有不錯的空戰能力,萬一遭遇台灣的戰機,也足以保護自己。而且這種作戰模式已複製到海軍的殲-15艦載機上,在殲-16D研發成功後,中國利用相同的技術,改裝雙座型的殲-15S,發展出殲-15D電戰機。目前可能有小批量的殲-15D已經服役,這代表未來從遼寧號或山東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殲-15艦載機群,一樣有能力執行防空網壓制任務。可從海上起飛,從不同的方向夾擊台灣,形成不小的威脅。
台灣是個海島,在軍事上有其優缺點。缺點是易遭封鎖,優點是擁有海峽天塹的優勢,海軍艦艇上的防空系統,也能以浮動式地對空飛彈陣地的方式,提供暫時的防空掩護。國軍在獲得四艘基隆級驅逐艦以後,首度獲得區域防空能力,除了能做為海上艦隊的防空保護傘,在戰時也可以隨時補位,掩護東部或防空網較薄弱的地方。但問題在於基隆級所使用的對空搜索雷達與作戰系統,已慢慢跟不上時代,而成功級的標準一型飛彈,不止射程短,只具備點防禦能力,恐怕很難應付接下來的戰場環境。因為殲-16能掛載多款鷹擊系列反艦飛彈,在殲-16D的掩護下,對台灣的海軍艦艇有非常大的威脅性。偏偏國軍籌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計畫,卻一波三折,不斷延宕,在缺乏區域防空能力下,已自身難保,更無法在本島的防空網出現破洞時補位支援。
面對這樣的新威脅,國軍應該要加強機動式地對空飛彈系統的人員訓練,使其可以快速轉換陣地,並習慣在輪流開啟雷達的不利情況下,進行反擊作戰,以提高存活率。同時強化我方的電子反反制能力,以反制敵方的電戰機干擾。這包括很多層面,如研發地面雷達誘餌,以誘導殲-16與殲-16D機群攻擊假目標。在中國軍機侵擾我方的防空識別區時,以飛彈追監時應該小心不要洩露相關參數。努力爭取擴編我方的電戰機隊,畢竟空軍長期以來,只有一架從C-130H運輸機改裝來的C-130HE電戰機。不止服役時間超過二十年,內部電戰設備的升級,也因為預算排擠與美方態度的問題,至今遲遲沒有下文。對比中國時常派出的運-8遠干機與運-9電偵機等,國軍明顯居於下風。解放軍在這方面,不止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各種機型更是不斷推陳出新。
在空軍方面,外購的66架F-16V戰機,已確定將擁有全新的電戰系統,而由空軍舊有F-16A/B Block 20機隊升級而來的F-16V戰機,電戰系統卻因為各種問題而無法定案。已完成中壽升級的IDF戰機,則由中科院自行研發電戰莢艙,雖然中科院一開始信心滿滿,但電戰系統是各國的關鍵技術,不會輕易出售,一直傳出可能無法如期完成的消息。至於仍無法進行中壽升級的幻象2000戰機,雖然曾一併購入電偵莢艙與相關系統,不過在無法升級下,未來情況堪慮。中國卻在這幾年積極發展電戰能力,除了殲-16D與殲-15D以外,這些技術也一定會用於更先進的殲-20上。擁有電戰能力、匿蹤性能與內置彈艙的殲-20,肯定會擔任突襲台灣的第一線尖兵。特別是雙座型的殲-20B日前剛剛公開,極有可能就是用來擔任對地攻擊或電戰壓制任務。
而在討論雙方的硬體配備外,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空軍對於殲-16與殲-16D的威脅定位。因為中國除了殲-20與Su-35,還有更大批的殲-10、殲-11與Su-27SK等空優戰機,將會以高低搭配的方式,搶奪台海上空的制空權。殲-16與殲-16D則擔任防空網壓制與制海反艦的任務,並輔以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殲-15機群,來負責側翼牽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空軍可能就要面臨抉擇,是要全面抗擊解放軍的空優戰機,或是優先應付殲-16與殲-16D。特別是在敵方的地對地彈道飛彈或巡弋飛彈已破壞我方空軍基地,導致可以起飛作戰的戰機有限的情況下,作戰優先次序,就可能攸關勝敗。因為殲-16與殲-16D雖不是奪取空優的主力,但如果成功達成作戰目標,摧毀我方的地對空飛彈系統與海軍艦隊,將可大幅弱化台灣的防衛能力,空軍必需仔細權衡。
平心而論,中國派遣戰機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的確不完全是針對台灣,畢竟美國的軍機與船艦,目前在中國沿海、南海與巴士海峽等地,進行極為密集的偵蒐活動。但中國也趁此進行政治施壓,攻台演練,並試探國軍的反應能力,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台灣在關注周邊海空域,並密切監控中國演訓的動向時,切不可掉以輕心。中國從過去進行繞島遠航訓練,小心避開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到現在每日侵擾我方的西南角空域,並逐漸出現大編隊、不同機種的混合配置、夜航訓練,都說明這是有計畫的行為,這些改變也呈現出中國作戰觀念的變化,與武器系統的進步程度。台灣不必妄自菲薄,因為中國的文攻武嚇而喪失保護自己的決心,卻也要仔細觀察解放軍的動態,解讀其背後的意涵,做好戰略與戰術上的調整。過與不及,都不是正確的態度。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