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百度百科)
古往今來,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社會,過著怎樣的生活,交通工具都非常重要,如果什麼都只靠兩條腿是難以想像的。
說起古代的交通工具,我們還真是能躲在自個兒車上暗自竊喜,不僅僅是因為現在的交通工具速度快,而且沒有那麼多限制,只要有本錢,買輛好車滿世界跑都隨你高興。而在漢代可不行,那時的車可不是想買就能買的。憑啥?憑身分地位!
你想坐車回家?咱們先瞭解一下這個時期的車再說吧。古代將這樣那樣的車輛稱作「車輦」。值得我們驕傲的是,中國是最早使用車的國家之一。據說老祖先大約在四千六百年前,也就是黃帝時代已經創造出了車。
大概四千年前吧,就有一個以造車聞名於世的薛部落。《左傳》裡提過這個部落,薛部落的奚仲擔任夏朝(約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七世紀)的「車正」官職。《墨子》、《荀子》和《呂氏春秋》也都記述了奚仲造車的事例。
「車輦」這高端的名字在《周禮‧地官‧小司徒》中已有記載:「使各登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辨其物,以歲時入其數,以施政教,行征令。」多的也不說了,只要記得「車輦」就是古代的車就行。
那是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乘著車輦回家?不!你得明白在那個以天子為尊的王朝中,車輦不單單是交通工具那麼簡單,它更是一種身分的象徵,正所謂:「輿輦之別,蓋先王之所以列等威也。」想坐車輦,得跟玩遊戲似的先升級,級別高了,才有資格用好裝備。所以說這車輦還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坐上的。
現在的車可謂種類繁多,名氣大的數都數不完,例如賓士、寶馬、保時捷、勞斯萊斯、奧迪等,名氣小的就更多了。
古代的車輦分不分類呢?咱一個個來看看,首先先秦時代的車,被分為「小車」和「大車」兩類。到了漢朝,這車的分類就更仔細了。
《後漢書‧輿服志》記載的車就有「玉輅、乘輿、金根、安車、立車、耕車、戎車、獵車、軿車、青蓋車、綠車、皂蓋車、夫人安車、大駕、法駕、小駕、輕車、大使車、小使車、載車、導從車」一、二十種。從皇帝到縣令,車的形制、裝飾、乘坐模式都有嚴格規定,不能隨便僭越。
而且,漢朝的車子與先秦相比較,變化也很大。單轅車慢慢變少,相反地,雙轅車倒發展了起來,車的種類從原來的兩種變成多種,主要用途也變了,原先用來打仗,現在主要用於載人裝貨。
戰爭年代,自然是很多資源都用到戰場上去了,到了大漢,車肯定不用天天往戰場上推,主要作用自然就是拉人載物了。
話又說回來,大漢也沒太平多久,就到了「東漢末年,分三國」的戰亂時期,那個時候,車子肯定又得幹老本行,往戰場上鑽。你別說,戰場上還真少不得這車,打仗又不飆車,車有啥用?當然是運糧草啊!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時候,糧草可是頭等大事。為了運送糧草,東漢三國時期出現了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獨輪車,別小看這只有一個輪子的小東西,它在交通史上是一項重要的發明。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聽過吧?那在運送糧草上是省時省力速度快啊,許多學者也認為當時的「木牛」,就是一種特殊的獨輪車。
怎麼樣,知道什麼叫「小車輦,大作用」了吧?所以說別光想著現在開車不容易,那個年代的車輦你還不一定有資格駕駛呢!記得老祖宗的「六藝」不?「禮、樂、射、御、書、數」,其他的先不說,這「御」指的就是駕車,可見當時駕車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不光駕車,坐車都得講規矩,哪像現在坐車,往自家小車上一坐,高興了唱支小曲兒,累了坐後座把鞋襪一脫,橫著就睡了。
古人乘車講究著呢,他們崇尚左側,以左為尊。人還不能多,一車三人,尊者在左,驂乘(就是陪乘者)居右,御者(就是駕車的人)居中。
生長於彩雲之南,自由職業者一名,以撰稿為生,喜讀歷史,也愛幻想,善於發現歷史中不易察覺的動人之處。曾在《環球》、《風光旅遊》、《今日民族》等旅遊、民俗、歷史類雜誌上發表文章數篇,計十多萬字。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