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欣(中)以《美國女孩》再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演她女兒的方郁婷(右)也入圍最佳女主角及新人,兩人演技都獲肯定,左為飾演另一個女兒的林品彤。(傳影互動提供)
大滿貫影后林嘉欣今年以《美國女孩》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對於一個獲獎無數的女演員,入圍好像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對她而言,把戲演好從來不是問題,找到吸引她的角色才是關鍵。透過這次拍攝《美國女孩》的歷程,她像在照鏡子般,不僅回想起小時候與媽媽的相處,並從中反省當年叛逆的自己,而與戲中和女兒的拉扯,也提醒她要更懂得與自己的女兒溝通,宛如一場自我審視的療癒之旅。
《美國女孩》中,林嘉欣扮演老公留在台灣賺錢,自己帶著兩名女兒移民美國求學的媽媽,卻因罹患乳癌而不得不返台就醫,離開家鄉多年再回來,除了返鄉情怯之外,與老公的感情也需重新磨合,加上叛逆期的女兒不適應台灣文化,讓她內外交攻,心力交瘁。林嘉欣透露,當初一看到劇本就很喜歡,因為有太多跟她成長經歷相似的地方,讓她能夠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角色中。
林嘉欣說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媽媽早年移民加拿大,無非希望我們在比較自由自在的環境長大,但她又有台灣土生土長的傳統觀念,對待我們會變成『雙重標準』,就會覺得很煩。」她承認年輕時很不聽話,就跟戲中的女兒一樣,直到十幾歲一人隻身回台發展,接著去香港拍電影,到如今結婚生小孩,讓她漸漸對媽媽有了同理心,「多一分明白,就不會有那麼多批評與抱怨。」
她說,母女關係是種很貼近又複雜的情感牽扯,很難用語言去形容,特別是自己生了兩個女兒之後,感觸尤其深,「我是一個不完美的媽媽,也會犯錯,有情緒高昂和低落的時候。」看著女兒們成長,她一路跟著學習,坦言光是管教女兒要採嚴教還是放養,就讓她很頭大,因爲自己當年也叛逆的要命,如果將來女兒耍叛逆,「我不會去judge她們,我會希望她們回頭看的時候,知道媽媽永遠有一道門為她們開著。」
她很注重跟小孩的溝通,從女兒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只要姐妹倆有重大爭執,都會召開「家庭會議」,「大家都可以提出意見,當誰在發表意見,其他人都不能插嘴,也不可以批評,然後一起想如何解決問題。」她舉例,姐姐總被交代要帶著妹妹玩,所以妹妹與姊姊的朋友感情很好,姊姊就會吃醋,於是故意冷落妹妹,為此他們開家庭會議,妹妹對姊姊說的第一句話是「You hurt me.(你傷了我的心)」,當下全家人都愣住,「但也經過這樣,把話說開,才不會讓不好的事情累積。」
現實中,她與兩個女兒教學相長,這次拍攝《美國女孩》,她也從兩個演她女兒的小演員方郁婷、林品彤身上,獲益良多,「因為她們不是專業演員,不像我們了解技術和經驗,一場戲可以重複地表演。她們每一次都是一個take,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沒辦法重複。」與這樣的素人新手對戲,讓她有感而發,「她們提醒我演出時說的每一句都是我第一次講,這樣的提醒是非常好的。」
林嘉欣很享受在拍戲現場的氛圍,而她又觀察敏銳,會注意到別人忽略的細節,一場她洗完澡出來要在演老公的莊凱勛面前換衣服的戲,她向導演要求關燈,「因為我的角色切除左邊的乳房,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完整,沒辦法在老公面前換衣服。」看她演戲,總是雲淡風清,卻又劇力萬鈞,「我最喜歡的不是在講對白的時候,而是講完對白時中間的留白,或是一個眼神容許讓那個情感產生迴響。把演的部分越來越簡化,就會看見的角色的原貌。」
這一年多,她迷戀上做陶瓷,去年為拍《美國女孩》來台北隔離期間,她靠手捏陶打發時間,「我很愛自我表達,一直以來都是用戲劇,陶土是另外一種我表達人生的方式。」她解釋做陶瓷的過程,如出錯了不好看會想修飾,再拿進去1200多度高溫下燒,最後還是變回不好看的樣子,「那個過程其實記載了你當下的心情,不好就是不好,要去接受,同樣的道理完全可以套用在戲劇上。」